淺談國家宏觀經濟對行業影響
日前舉行的(中國縫制機械市場發展論壇》涉及的面很廣,筆者從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汛期到了,防汛指揮部就下達防汛的命令,準備防汛材料,即使洪水沒有到來,這些準備也是必要的。國家宏觀控制也一樣,需要做一些前期的分析。雖然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對中國經濟發展十分樂觀,對GDP的升降也沒有大的憂慮,但各方經濟學家還是要對經濟發展做出評價,主要是預洄j今后的經濟走向。出于對縫機行業的關注,筆者也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思考和分析。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經濟分析資料顯示,我國上半年GDP增長為10.9%,二季度增長為11.3%,有關專家預測,今年第三季度GDP還將繼續增長,可以說是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增速最快的一段時期。導致經濟增速的原因是:國際貿易順差增大、貨幣投放量較大、外匯儲備過高、前一段時期國家調整貸款利率還未顯示效果。根據上面的因素,我們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循環:外貿順差——國內資金過剩——貸款多——產能大——出口多——外貿順差。那么這一循環對我國產業發展,或更具體一些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有沒有風險?
出口擴大與風險相伴
從海關統計的數字看:2006年一季度,我國縫紉機出口270萬臺,創匯2.48億美元,分別增長90/o和26%。進口縫紉機11萬臺,進口額為0.8億美元,分別下降71%和24%。
我們一直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縫制機械制造和銷售中心,出口量大是一件好事,可以掙得外匯、可以退稅、可以擴大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以及擴大影響。反而對出口的風險考慮得較少,如果一個企業(行業)出口依賴性過大,必然要考慮世界市場,尤其是我們目前還缺乏駕馭世界市場的能力,對國際需求控制不住,手段能力還處于低級階段。雖然,中國是制造大國,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性也很大,但是,一旦世界經濟發生波動或經濟下滑,此時企業承擔的風險就很大。這也是經濟學專家經常提醒企業家應該注意到的重要環節。中國目前處于外貿順差,必然要承擔風險,在目前外匯儲備良好的情況下,最好是保持對外貿易的相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調整、貿易的摩擦、技術壁壘、資金信譽、世界經濟的波動都有可能打破這一平衡,打破正常的循環。
就目前來說,歐盟雙指令(WEEE/ROHS指令案,即涉及循環再利用WEEE和限制使用有害物質的ROHS)的出臺,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影響可能出現在制造商不慎對六種有害物質控制不嚴時,就會造成退貨、賠償往返運費等經濟損失。這六種元素中:汞在傳感器、繼電器、開關、燈泡等部件中有存在;鉛在焊料、穩定劑中存在;鎘在開關、彈簧、電池、外殼等中存在;六價路在金屬涂層中存在;其他兩種有害物質在塑料外殼、PCB、阻燃劑等中存在。對上述零部件的控制應該加大力度,防止不良后果產生,尤其是在電腦控制縫紉機出口增多,在附件中要控制這六種元素。
土耳其是我國縫紉機主要出口國之一,在加入歐盟的前后,土耳其十分重視歐盟的規則,而且非常認真執行歐盟的指令。還有其他一些國家出于轉口的原因,也會重視歐盟的指令和一些規定。
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國政府則采取積極穩妥的處理方式。一年來,中國通漲率低,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3%,專家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存在擴大匯率浮動空間,人民幣將繼續升值。事實上,到今年7月20日,匯率已經達到1美元兌7.99元人民幣。人民幣升值將對縫制機械行業出口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國縫制機械部分量大的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價格已經很低,如:一臺縫紉機原先賣100美元,折人民幣827元,升值后賣811元,再升值只能賣799元,前后一臺機器損失28元。由于人民幣升值使出口產品的利潤更低,人稱“搬磚頭”,把材料搬來搬去,結果經濟效益不高。人民幣再次升值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出口企業一定要做好應急風險準備。
潛伏在生產企業中的欠款危機
目前,在經濟貿易中貨款付賬的時間越來越長,三個月、六個月,甚至一年,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資金短缺的經銷商和下游企業來說是非常滿意,而對于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則潛伏著一定的危機。
企業發展資金來源快速循環,擴大再生產是企業創造效益的有效途經。如果生產資金依賴于銀行,而銀行的貸款利率雖然在前一階段已經調整,但是提高利率的效果沒有反映出來。從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來看,利潤與貸款利率之間還有空間,因此也沒有得到企業足夠的重視。有專家認為,貸款利再提高2個百分點都有這種可能,此時對企業來說,承受的壓力就更大了。一方面在外的資金沒有收回,另一方面要去借高利率貸款,企業難以接受。如果繼續放賬時間過長,資金回籠困難,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
目前,我們家用多功能縫紉機出口主要是歐美市場,今年一季度就出口了120多萬臺,創匯4000萬美元;而工業用縫紉機出口主要是第三世界國家,一季度出口了66萬臺,創匯1.2億美元。發達國家的資金信譽較好,而一些第三世界的經銷商在資金信譽還存有一些問題,也有拖欠資金、壞賬的現象,拖延外匯結算時間。我們的企業已經算過這筆賬,這些年來,在國際貿易中有多少欠賬和壞賬。當然,企業在多年的經營過程中也通過磨合,物色了一些有信譽的國外代理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推動了企業出口貿易。
另外,出口退稅政策的變化,退稅額的下調,退稅不到位等也經常發生,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困惑。因此,在國際貿易和出口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產能是否過剩還有待研究
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其種種原因我們不作分析和評論。但是,在這樣一種經濟狀況中國家必然要控制信貸,也就是宏觀控制。資金寬松的環境,可能要告一個段落。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宏觀調控,給行業帶來的影響至今還記憶擾新,這也是我們一些后發展起來的企業、民營企業都未曾經歷過的一個過程。目前,國家對土地已經進行控制,接下來是對信貸的控制,嚴厲的調控政策會不會出臺,這也是企業應該關注的。當然,政策出臺主要是控制產能過剩的部分,提高部分產業進入的門檻,保障經濟高效增長。作為縫制機械行業在經歷五、六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其產能是否已經過剩?門檻應否提高?如何保持高效增長等,這是所有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產能是否過剩還要看產品結構狀況、看下游產業的發展狀況及市場需求狀況,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惡性競爭會給企業帶來什么后果,希望企業能冷靜的思考。當前的低價銷售、低價侵擠已經在行業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這種低于成本銷售在國際上叫傾銷,一旦發生就會遭到對方反傾銷的懲罰。在對方簽訂協議之后再用各種手段的侵擠的方式是有背于職業道德和誠信,無利于正常的市場秩序,希望企業都能冷靜處理這類事情。
中國企業目前需要做的是未雨綢繆:樹立科學發展觀,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把握企業的定位,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出更多更新的產品,提高檔次、質量。做到出口量不在多,要保持長久穩定的渠道,與有信譽的伙伴合作,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