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紡織業期待結構轉變勢頭已經出現
- 今年是我國與歐盟、美國重新簽訂紡織品貿易協議后的第一年。面對紡織原材料漲價、能源緊張、人民幣匯率波動以及各種貿易摩擦不斷等不利因素,我國上半年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情況到底如何呢?日前,記者專程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
就記者提出的問題,高勇說,今年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額達到640億美元(含94章褥墊、睡袋及寢具等),同比增長24.49%。根據上半年的情況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形勢作一總體判斷,可以說我國紡織出口貿易正在向好的方向轉化,行業一直期待的一個出口結構轉變的良好勢頭正在形成。
出口價格指數加速上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得到增強
這個良好勢頭的第一個特征是出口產品價格指數上升較快。1~6月,價格指數同比提升了7.67%,上升幅度超過前兩年的水平,特別是對歐盟和美國市場上升幅度較大。對歐盟出口紡織品服裝價格指數提高12.64%,其中紡織品提高3.75%,服裝提高17.36%。對美國出口數量下降12%,而金額增長2%,價格指數提升了10.11%。對于有人將對歐美出口價格指數的提升歸因于實施出口配額提高了出口成本,高勇特別指出,由于對設限產品實施出口配額管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出口價格的提升,但設限類別的產品占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產品的比例越來越小。今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國出口設限類別產品15億美元,對歐盟出口設限類別產品14億美元,總共29億美元,僅占同期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4.54%,這么小的比例對整體價格水平提升所起到的拉動作用微不足道。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價格指數的提升反映了我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說明食業綜合競爭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這才是價格指數提高的主要原因。
對美出口份額下降市場布局更加合理
第二個特征是,出口市場分布更加合理,改變了過分依賴歐美市場的局面。以美國市場為例,2005年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占美國進口市場的33%。而今年所占比例下降至26%,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整體仍保持了24.49%的增長幅度,說明我們對其他市場的出口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上半年,我國對歐美周邊國家的出口增長幅度較大,這其中含有轉口貿易的因素。對于合法的轉口貿易要支持、鼓勵,而對非法轉口則應堅決打擊。
產品結構日趨優化 一般貿易超過七成
此外,在我國出口產品中,紡織品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顯示出我國面料生產水平和家紡產品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在各種貿易方式中,紡織服裝產品一般貿易出口已占71%。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促進一般貿易出口。目前,全國產品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占55%,而紡織業加工貿易出口只占24%,這充分說明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出口結構日趨合理,出口增長勢頭良好。
外資轉移利弊參半產業升級恐受影響
上半年,在紡織服裝出口出現良好增長勢頭的同時,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新動向。長期以來,外資企業一直在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05年全年出口總額中,外資企業出口占34%,同期紡織服裝業資產總值中,外資占33%。而今年上半年,外商在我國紡織服裝業的投資明顯減少。據最新統計,上半年紡織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中,我國企業自籌資金占75%,銀行貸款占8%,外商投資僅占12%,顯示出外商投資有向我國周邊國家轉移的跡象。
自2005年以來,受歐美頻繁對我國實施貿易限制的影響,為規避貿易風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一方面,一些國外采購商不再把訂單全部放在中國,另一方面,國外投資商也不再把所有投資集中在中國。這兩個因素造成今年以來訂單的轉移。從短期看,由于投資轉移帶動出口訂單轉移,有利于我國出口增速放緩;但從長期看,有可能影響我國紡織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高勇最后指出,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它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不再過分追求出口的增長速度,而是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為目標,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重在增加附加值,關鍵在于改變出口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