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際紡織品貿易出現的四大新變化
-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8月17日在2006年中國棉花棉紡織企業創新論壇上指出,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全面取消以來,國際紡織品貿易出現四大新變化。
一是國際紡織品服裝格局發生變化。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紡織品服裝市場以品牌經營為主,生產供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上述市場的周邊市場(如北非)以加工貿易、貼牌貿易為主,生產供應小批量、多品種、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土耳其、墨西哥及我國等綜合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以貼牌加工為主,生產供應大批量、多品種、快交期、中等附加值的產品。
二是國際紡織品服裝產業投資出現變化。一體化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紡織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速度加快,發達國家為控制市場,除了把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企業加快向外轉移外,還開始把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企業向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發展中國家轉移,而自身則更注重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和市場的營銷。在這種新情況下,我國金額小、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服裝項目將不斷減少,而金額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密集的項目增加。
三是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供應商生產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所以出現大訂單、低加工費的情況;為適應零售商的采購要求,紡織展會組展的方式出現調整;信息化的條件下,生產、零售環節成本日益透明,勞動力價格已不再是惟一的最主要的競爭手段,能否提供包括物流在內的全方位服務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高低的標準。
四是貿易環境日益嚴峻,應對工作更加復雜。入世以來,隨著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占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比率逐步提高,國際貿易摩擦也呈現出常態化、多樣化、政治化和多元化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