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C直逼中國服裝產業升級
北京時瑞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學祿解析
2006年10月,國際縫制設備行業第一大展(IMB)的主辦方德國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牽手原中國縫制設備行業最具權威性展會(CISMA)的重要承辦方北京時瑞展覽有限公司,為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托起了全新的交流平臺——中國國際縫制設備與織物加工技術展覽會(TPC)由德國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和北京時瑞展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主辦的中國國際縫制設備與織物加工技術展覽會(TPC2006)將于今年10月19至21日在上海盛裝登場。業內人士認為,TPC 2006是備受業界關注的國際一流展會,也是國內外中高端縫制設備展會精細化運作的典范。
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北京時瑞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學祿指出,隨著后配額時代的到來和全球產業轉移的不斷加快,中國服裝業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們卻不是國際產業鏈中最大的受益者。
李學祿認為,在近10多年的市場競爭中,中國服裝業的競爭優勢“愈來愈單薄”,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長、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之印度、孟加拉等國的異軍突起,使我國服裝行業在國際上的諸多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李學祿說,僅僅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服裝數量擴張絕不能贏得未來的服裝市場。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中國服裝行業必須不斷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實現科學技術創新、品牌創新,并從全球增值鏈的低端升級到高端,實現從服裝大國到服裝強國的戰略轉移。
中高端設備助跑產業升級李學祿指出,目前,國內服裝生產企業在技術創新、生產經營上仍延續著固有的傳模式,“為他人做嫁衣”和低端生產設備再生產等業態,令中國服裝企業在面對國際競爭時總顯得力不從心。長此以往,中國服裝企業必將厄運難逃。因此,惟有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品牌化經營的發展道路,引進國際先進的經營制造模式,才有機會擺脫競爭力不足的困境。
李學祿認為,服裝行業先進的制造模式應包括傳統制造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與管理科學等多學科先進技術的總和,并通過先進的設備應用于服裝制造工程之中而形成一個完整體系。其發展趨勢是精密化、柔性化、網絡化、智能化、清潔化、集成化。
李學祿說,面臨產業升級的中國服裝企業要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由“總量增長型”向“效益增長型”的變革,實現提高產品檔次和科技含量的目標,推廣和應用國際先進的中高端設備無疑將會對其發揮助跑器的作用。
凸顯終端用戶服務優勢
李學祿說,從2005年下半年起,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紛紛在各大區域中心城市建立分公司或銷售中心,爭奪終端用戶的競爭開始白熱化。目前,“終端用戶”已成為制造商們最為看好的銷售目標。另外,許多大公司還不斷在各大區域中心城市或服裝生產集中地舉辦專場展示,直接和服裝企業面對面。過去那種將主要精力鎖定經銷渠道,全身心投入全國性大展的做法,已不能滿足其制造企業的全方位需要。
李學祿指出,縫制設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營銷渠道的特性,為此參與大型展覽活動仍是國際上最通行的高效營銷模式。調查數據顯示,縫制設備企業參展是“低成本接觸合作對象”的主要方式,其成本遠遠低于電話和登門拜訪客戶的費用??p制設備企業需要通過向用戶和經銷商進行現場操作,來展示其新產品的性能和技術,展覽會是參展商為潛在客戶測試產品的最好地方。
李學祿認為,終端用戶一般不會為一個并不常年使用的設備去很遠的地方參觀專業展覽會,所以設備展需要與終端用戶拉近距離。
李學祿指出,隨著市場的成熟,展覽會也需“精細化”。TPC此次移師中國上海,不僅是因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與出口國。重要的也是因為上海及周邊6省的服裝產量已占到全國服裝總產量的62%,是縫制設備企業重點的銷售市場。(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