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服裝企業海外辦廠未必是上策
- 近日,由江蘇AB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欣蘭(柬埔寨)制衣有限公司”獲商務部批準。據介紹,此次AB集團以設備、原材料及部分現匯共計投資1650萬美元在柬埔寨金邊設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目的是用于解決因增加的配額成本而令企業利潤微薄的經營難題,其實就是將國內原材料出口到柬埔寨生產再銷售到歐美市場。
像AB集團這樣,采取走出去戰略的企業已經不止一兩家了。從2004年集中出現到現在,已經陸續有近200家紡織服裝企業走出了國門。江蘇紅豆、舜天、蘇豪、南紡等很多紡織出口的大型企業也有過海外辦廠的設想。可以說,到海外辦廠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發展的第二支點。
歐美配額限制是誘因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海外辦廠,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為了規避歐美的配額限制和貿易壁壘。”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副主任傅加林的話可謂是一語點破。從去年開始,國務院、商務部就大力倡導國內有實力的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而且確定今年是企業投資走出去的一年。
我們知道,無論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還是其他行業企業,“走出去”基本上都是遵循“產品出口——設立辦事機構——投資建廠”的三步走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在海外設立生產廠并不是簡單的想設立就可以設立的,它需要企業有足夠的經濟等方面的實力。
對于設立海外生產廠的目的,江蘇AB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周先生介紹,此次公司之所以采取到柬埔寨建立生產廠的措施,是由于今年歐美對中國內衣等產品設限,企業再也難以承受,“沒有辦法,只有到海外沒有配額限制的國家尋求一定的出路。”而和該企業有同樣考慮的不乏其人,江蘇吳江市祥盛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申素琴對記者透露,他們也將在今年八九月份在海外設立自己的生產廠。
“上山下鄉”去
雖然歐美市場較大,但中國的企業根本不可能去歐美開廠,原本在國內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歐美根本玩不轉,而歐美生產的都是高檔次的品牌,利潤豐厚,除非能搭上這些高檔品牌,與他們合作。很多紡織企業的共識是,去發展中國家開廠,因為美國等市場對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是免稅的,而且勞動力成本看得見。
據了解,紡織企業境外投資建廠主要設在發展中國家,如拉美地區的墨西哥、哥倫比亞、厄瓜多爾,中東地區的約旦和以色列,東南亞地區的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國等。
以越南為例,目前在該國可以興建集紡紗、編織和成品制作于一體的綜合性紡織廠,也可以設立出口型服裝加工廠,成衣加工所需原輔料由我國進口,產品可向第三國出口;還可利用越南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設立服裝原輔料生產廠。當地現有紡織服裝企業1500家,其中有近1000家成衣加工企業,工人平均月工資約60美元。
風險不可忽視
專業從事紡織服裝產業研究的百研資訊服裝研究部趙紅分析,企業一旦到了“走出去”戰略的第三步——海外建廠,企業自身的全球市場戰略規劃也必須跟上。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企業所需要的已經不是單純的海外了望塔式的辦事處,而是必須能夠承擔一方區域單獨運作市場壓力的機構。那些沒有實力和沒有做好準備的紡織服裝企業一旦走出去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對于國內服裝企業單純為規避貿易壁壘而采取海外辦廠的舉動,趙紅“一直不看好”。
而企業海外辦廠的決策過程也證明了趙紅的擔心是正確的。
為了海外設立生產廠,江蘇吳江市祥盛紡織品有限公司下決心用了一年半多的時間,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該企業決策層不想早點做決定,而是不斷變化的國內國際市場環境讓企業只能總是“暫緩決定”,因為“海外建廠將會遇到很多國內生產時遇不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處理不好,極有可能直接轉化成經營風險”,申素琴說。
在海外辦廠可能遇到的各類風險中,趙紅認為,最主要的風險是政策風險。這是因為,紡織服裝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世界國家幾乎都把該產業作為國家和地方的支柱型產業,當地一般會出臺大量的政策進行鼓勵、支持和保護,“一般都是排斥和盡量限制外國同類企業進入當地發展”。這樣一來,即使當地政府一時同意國外紡織服裝企業在當地投資設立生產廠,但一旦國外政府政策調整,海外辦廠的企業也只能被動接受。
趙紅說,除了政策風險是首要選擇的因素外,其他風險也不容忽視。其中成本的不合算又是比較突出的風險,無論是固有的生產成本、人力成本還是經營成本、管理成本,相對于國內一些地區來說,“總體上都是弊大于利。”曾有去海外辦廠的企業出現了因勞動力問題不能投產的現象。有企業抱怨說,“有的廠子已經建好了,結果工人招不到,有些國家的工人流動性比較大,干了一個月就走人的情況時有發生。”
福建海天輕紡集團副總經理王紅忠補充說,當地的法律環境、行業制度規定、民族風情等等都可能使海外辦廠的投資風險增大,而與國內相比的資源成本、信息成本甚至物流成本太高也是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