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貼牌”到“創牌” 石獅民營服裝業不斷壯大
- “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這曾經是對泉州石獅服裝業繁榮景象的描繪。當年,石獅服裝以其新穎的款式、低廉的價格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商,在中國服裝業出現了“石獅跑全國,全國跑石獅”的盛況。
石獅的紡織服裝業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二十多年前,石獅是中國最早的時尚服裝導入者和制造者。許多東南亞和港澳臺等地的舊衣服被販到石獅銷售,一個名叫“估衣攤”的市場風靡全國。之后,嘗到甜頭的境外服裝生產商便把品牌和樣品直接帶到石獅,找人加工生產。石獅成為國內第一批境外服裝商貼牌生產的地區,民營服裝業空前壯大。
但是給別人做貼牌生產,就像“秘書行為”,明明是自己的東西,最后卻要署上首長的名字。不甘于只做“秘書”的石獅人,到了九十年代,他們慢慢從國外名牌的“生產車間”走出,開始注冊商標。
在石獅,從大帝集團的發展可以看到石獅服裝業的整個發展歷程。大帝集團創辦于一九九四年,剛創辦的時候,公司只有二十余臺平車,由于缺少資金,大帝也是從幫別人做貼牌生產起家的。現在的大帝,已經擺脫以貼牌生產為主的模式,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帝”牌。由于其以“帝”牌為主打的休閑服飾,詮釋的是“傳播中華文化”的理念,因此其產品遠銷海內外,深受海外華人的喜歡。
在石獅服裝商們的不懈努力下,石獅服裝業現在已形成了從布料到成衣的“一條龍”專業化服裝生產格局和產業集群,全市現擁有三千多家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近二千個,其周邊地區的服裝企業近一萬家,形成了以石獅為中心,連接晉江、泉州等周邊地區的福建服裝板塊。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有了產業集群這棵大樹做依靠,石獅的服裝生產商們開始了閩派服裝的“造牌運動”。 “富貴鳥”提出了“專賣”的概念,“愛登堡”找了王杰做形象代言人,“威蘭西”全力打造女褲,石獅的民營服裝企業通過專賣—代言—專業,終于擁有了一批如帝牌、富貴鳥、愛登堡、斯得雅、威蘭西、卡賓……響徹中國大江南北的品牌,并引領了一代個性休閑服裝潮流。
石獅服裝除了有完善的產業集群做依托,每年一屆在石獅舉辦的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也起到了助推作用。海博會作為全國唯一以對臺為特色的紡織服裝專業展會,充分發揮服裝名城品牌效應,依托石獅“閩派”板塊服裝的集群和毗鄰臺灣的區位優勢,經過八屆的精心經營,已發展成為構筑海峽兩岸紡織服裝產業對接與交流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