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持彩練當空舞 拼搏奮進中紡人
- 50年來,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經歷了從單純科研型向科研經營型,再到科技型企業化的演變過程。這期間,幾代中紡人根據紡織工業發展需要和國家政策導向,拼搏奮進,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中紡院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資源。
建院初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紡院從上海等地紡織企業調集了一大批紡織科技專家和生產技術骨干,圍繞紡織相關專業,逐漸形成了一支適應當時國家發展需要、學科結構基本配套的科研隊伍,在紡織專業工藝技術和設備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開發工作,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為迅速提高新中國紡織工業的生產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1969年中紡院被撤銷,大量紡織科技人員被下放到湖北、湖南等地,促進了當地紡織工業的發展。1978年恢復重建后,中紡院陸續調回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這些科技骨干人員,組建了合纖、紡織、自動化、測試標準、機電等5個研究所,形成以合纖為中心,加強纖維-紡織-染整一條龍的實驗研究體系,建起了全國一流的纖維、紡織品測試中心。
1999年轉制后,根據中紡院“十五”發展規劃,圍繞建設紡織高新技術產業集團和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的奮斗目標,中紡院加快了結構調整、機制轉換和人員分流的步伐。隨著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的發展,一批科技人員在市場競爭中學經營、學管理,造就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管理人才。至2002年全院職工醫療、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全部納入北京市社保系統,為實施全員勞動合同制、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提供了保證。院里通過建立以崗位為主的工資分配制度,實施科技成果參與分配,創辦國有控股、科技骨干參股的高新技術公司等政策措施,有效地調動了科技骨干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向心力和凝聚力。中紡院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與高等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同時選送優秀中青年科技和管理骨干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從社會引進科研、經營和管理骨干;通過加強國內外合作,產、學、研結合等措施,不斷充實和儲備人力資源;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大賽,激發了青年技工學知識、練技能的熱情和積極性。此外院里還積極建設學習型企業,營造終身學習、不斷創新的文化氛圍,有力地促進了經營管理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
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中紡院已擁有一支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研究開發隊伍和經營管理干部隊伍,擁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6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歷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69人,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50多年來,中紡院共承擔完成了數百項國家攻關、技術開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行業、企業等重大科研項目,在紡織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等方面獲得多項突破,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紡織行業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