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壓力與出路
- 因為勞動力、土地等基礎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是否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過多強調保護勞動者權益,會否有損“中國制造”的優勢?隨著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這些疑問越來越引發各方面的激烈爭論。
成為全球新興的制造業中心,這其實是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明智選擇。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產業結構,將制造環節加速向中國內地轉移。我們則充分利用勞動力、土地、稅收等資源和政策優勢,吸引大量外商投資設廠,迅速發展制造業。今天,沒有人懷疑中國將繼續吸納更多制造和加工企業,從服裝、玩具到機械、電腦,“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標識,成為跨國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這無疑令人欣慰,它表明中國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終于融入全球經濟的和諧共振。即使因此不斷引發貿易糾紛,面臨流言困擾,“中國制造”仍需繼續做大做強。
不過,隨著整體經濟實力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去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中國制造”引以為傲的低成本優勢,似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我們的近鄰越南、印度,到發展水平差不多的拉美、東歐,逐漸涌起爭奪制造訂單的潛流。中國能否繼續保持制造低成本?為了盡可能延續低成本優勢,在中國的加工制造企業是否普遍存在超時加班、工資過低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惡劣現象?這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與爭議。
從政府相關部門披露的情況看,在部分沿海發達地區,一些加工制造企業的員工待遇的確不容樂觀。他們經常需要超時加班,工作條件也比較艱苦,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工資水平,有的竟然與10年前差不多;同時,不少加工制造企業苦于招不到足夠的熟練工人和高級技師。
究其原因,更大的挑戰和背景,則是中國整體就業形勢趨于嚴峻。權威部門統計,最近幾年,新增勞動力供給壓力不斷加大,每年的供求缺口都超過100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下崗職工再就業,均面臨供過于求的結構性矛盾。同時,制造業急需的技術工人和高級技師培訓,卻出現結構性缺失,無法滿足中高級制造企業日益急迫的人才需要。
這種情況表明,中國的勞動力供應總體上仍然相當充足,似乎不應當存在所謂“民工荒”。但我們的勞動力結構和地區分布,卻與加速向中國轉移的制造業需求很不協調。比如,只要盡快改善交通等相關條件,一些需要更低廉勞動力成本或勞動力高度密集的制造企業,完全可以從中國沿海向中西部轉移,而并不必然會被其他國家搶走制造訂單。
同時,中國不僅是新興的制造業中心,也在成為制造環節的研發集散地和產業配套中心,還是一個不斷釋放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就是說,全球制造業大量向中國轉移時,感受到的“產業集群”效應非常強,很難輕易就放棄“中國制造”。只要我們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更好地與全球產業發展接軌,不斷強化制造、技術等配套環節,“中國制造”完全可以發揮出更大優勢。
因此,我們要冷靜分析各種壓力與競爭,看到“中國制造”的整體優勢,適度優化對外開放政策,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比如今后在吸引外資開設加工制造企業時,要更多地考慮與中國產業發展的互補性;考慮內外資待遇平等,而不是單純給外資種種優惠;在土地轉讓、稅收政策和員工權益保護等方面,我們更不能做無原則的退讓。
特別是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加工制造企業尤其應當以人為本。讓大家都意識到要合理合法地管理企業,要健康地工作,體面地掙錢。
同時還要看到全球大趨勢,越來越多有遠見的跨國公司注重其社會責任,在中國的制造企業越是管理規范、以人為本,就越能贏得尊重,取得訂單。因此在探索加強“中國制造”的優勢時,任何短視行為都應當堅決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