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加強服裝出口貿易管理
- 按出口實績分配配額給出口帶來了弊端和矛盾
由于按出口實績分配2006年的配額,其結果導致了諸多矛盾的出現。
一是配額的分配面雖廣但是各個公司分配的數量卻不多,特別是對美國的配額有些不夠客戶的需求量。另外,因為單子小,很多工廠就放棄了。
二是關于配額的招投標,由于對價格的猜疑,一些企業未能投上標,錯過了貿易機會。
三是有些美國大客戶,本來在2004年就著手準備訂單,因為擔心著手晚了好的工廠工時占不上,但到2005年,隨著事態的變化,他們感到只要有單子工廠隨時可以增擴生產能力,所以現在不用著急,即便等到2008年完全取消配額后,也可以慢慢地和優良工廠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樣本來為占工時的訂單也沉淀了。結果導致一些大客戶,特別是美國的客戶不在中國下單。
四是像我們這樣的日資企業雖然根據新出臺的外商企業法終于取得了進出口權,但因為沒有出口實績,沒能參加投標。
另外,目前紡織品出口管理(數量分配及招標)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配額成了特權,導致年初大家報價加上了配額費用,報價過高致使訂單轉向他國,后來又導致配額價格的劇跌。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制度的完善和管理的加強
總體上,美國的紡織品市場是不斷上升的。美國纖維產業加工部分的萎縮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生產基地仍然依賴國外。但生產基地是不是繼續依賴中國越來越值得商榷,我想會從中國轉向亞洲的其他國家。
而歐盟市場增長是顯著的。其中也有幾個問題,其一,意大利算是紡織品的產地,其棉、毛的出口由于受到歐元升值的影響,去年開始明顯呈現疲軟。其二,在歐盟擴充的背景下,原來東歐的波蘭、羅馬尼亞等服裝生產國的生產成本也越來越高,生產地漸漸東移。很多人覺得,要是2008年以后的局勢明了的話還好,現在看不明白那時的情況。
如何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呢?我想提幾個建議。一是,各種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在產量上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要在服裝產業的質量上有一個提高。既然中國也在鼓勵產品更上檔次,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出口資格制度的辦法呢?
二是,可以出臺最低限價,但是有效性如何,從日本的經驗來看還有若干疑問。早在1984年,美國與日本的合纖織物出口發生貿易摩擦,日本采用了出口自主設限。配額分配的方法是,以對該國上一年的出口實績為基準,80%給配額,剩下20%按先后順序,但實際上限于實績,沒有先找配額再找訂單的。關于出口最低限價,大家往往先用日元把價格定下來,由于每個月的匯率變動,匯率好時(美元便宜時)紛紛簽署臨時合同先把賣價敲定。今后人民幣的匯率也會有些微妙的變化,實際控制起來也會很困難。還有,若采取最低限價,和客戶的合同可以分為配額商品和非配額商品,配額商品賣價高,其調高部分在非配額商品價格中作調整。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三是,作為外資企業,希望相關管理部門和機構能考慮讓我們也能享受某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