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公司到大企業有多遠
記者在日前召開的中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高級研討會上獲得這樣一條信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約70%的創新來自中小企業,約65%的專利由中小企業發明,80%以上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開發。這說明中小型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當今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里,許多中小縫機企業不斷創新發展,勇挑祖國經濟重擔。然而,還有許多中小型企業依然只是大量重復生產同質化的設備,在業已飽和的低端市場中進行著無休止的、殘酷的營銷戰,要么苦苦掙扎,要么戰敗收場。正如此,中小企業如何發展也成了業內永久的話題。
產品定位創新
縱觀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之路,在縫制行業里成功站穩腳并發展壯大的都有這么一個共同點,就是另辟蹊徑,走別人沒有走過的創新之路。所謂的創新,并不只是產品的創新,還包括產品的改進、經營模式的創新等等。浙江省臺州市中森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的創新之路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公司在1999年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對行業的了解,像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一樣盲目生產。經過三年的隨波逐流,中森員工經過細致的市場調查,發現暗縫機是值得開拓的市場。當時臺灣的一臺暗縫機賣到4000多,而國產機器也只不過2000元, 如此大的差價,若是把握好國內市場,利潤非常可觀。
據中森經理高展峰透露,暗縫機在縫制設備中是最基本的,也是被眾多縫制設備企業所忽視的機械。當時生產高品質的暗縫機企業寥寥無幾,而服裝高質量的發展趨勢對暗縫機是一種需求。對于當時受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的小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關鍵的選擇。就這樣,中森憑著其自身的靈活性,敏感地把握市場脈搏,并迅速創造出適應市場特殊需求的差異性產品———暗縫機,形成專業化水準。目前在國內只有臺州中森、上海日野等三四家企業涉足暗縫機,國際上,也只有日本奈良等少數公司在生產。暗縫機的選擇是中森后來邁向成功的關鍵點,它的選擇是多數企業不曾考慮的,因此,它“不戰而勝”了。
目前,中森生產的暗縫機已遍布全世界,其生產的暗縫機特色鮮明,打破了傳統暗縫機在對機器裝配、測試時按統一面料、縫線和測試方法進行的局限性,并在縫紉時不著痕跡、節省布料,與普通工業用縫紉機產生了差異,激發了新的需求,成為我國縫機產業的一道亮麗風景。2005年,中森暗縫機年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銷售量達世界第三,產品標準已達到國際水平。中森對暗縫機的選擇是一次行業“洗牌”中的創新,由此帶來的是專業的生產,而專業的生產無疑會引導質量的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推出更高質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