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服裝:靠款式與時尚領風騷
- 若論經典與底蘊,廣東服飾稍遜一籌;但要說到款式與時尚,廣東服飾自是當仁不讓。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無數的服裝企業率先開始在廣東生產和批發時裝。借地利之便,珠三角當然地成為國際“流行色”向各地擴散的“轉換站”和“輻射源”。
廣東服裝以款式多樣,色彩絢麗,流行時尚而引領國內時尚潮流。在很長時間內,廣東服裝樣式通過虎門、廣州等地一批極具輻射力的批發市場走向全國,成為各地城市服裝作坊的模仿對象。
20多年過去了,廣東服裝一直頭頂服裝大戶、出口大戶和時尚風向標的光環,但從服裝發展的整體看,缺乏名牌產品成為廣東服裝的致命傷。作為南方服裝的時尚、流通中心,廣州年產服裝5億件,流通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但這主要是靠加工、模仿外來品牌,本地品牌缺乏。
是什么原因造成南派服裝目前的尷尬局面呢?
廣東省設計師協會副會長謝青對記者這樣分析道,廣東服裝產業,從開始給國外品牌做加工,到后來給國內企業做加工,大概1992年前后,廣東才擁有了自己的品牌,發展到現在,已有例外、天蘭、以純等多個品牌,多少年來,廣東服裝產業留下了龐大的生產基地,但自主創新并做得很好的服裝品牌并不多,這的確令人遺憾。謝青說,從服裝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看,靠低價貼牌加工以量取勝的路只會越走越窄。相反,走自主創新品牌的發展之路,雖然前期需承擔較大風險,但經營一旦走上正軌,企業就可獲得可觀的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