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之路該如何走?
- 中國紡織業是夕陽產業嗎?
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對此的基本判斷是:“過去幾年,中國的紡織業生產和銷售達到了歷史最好的水平。”他指出,中國紡織服裝業克服了貿易摩擦、原材料漲價的困難,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增長方式不斷轉變,為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首屆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國際品牌與中國市場論壇”上,各方人士為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探高歷史最好水平
“產銷穩定、利潤增長、創新增強、出口增長、投資多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用幾個詞勾勒出我國紡織業在“十五”期間的發展輪廓。
數據顯示,“十五”期間,我國紡織設備的進口總價達到了187億美元,約占這5年來紡織業投資的一半。同期,紡織行業的研發能力也不斷增強。陳樹津指出,一些過去的“瓶頸行業”進步也是非常快的,出口服裝面料大幅增長,產品開發初現成效,設計師隊伍也在逐步擴大,自主品牌不斷涌現。
事實上,隨著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的實現,磨礪多年的中國紡織業發展勢頭強勁。紡織品出口的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逐步提高,一般貿易在紡織品出口額中的比重也不斷提升。從國內來看,紡織行業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行業之一,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已完全實現市場配置。
近年來,中國紡織業在促進本國就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還促進了國內外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中國和國際同行廣泛受益。2005年中國進口了235億美元的紡機設備、棉花、羊毛、染化料、化纖及材料等。同時,中國紡織業還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目前,外資企業的紡織品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1/3以上,2005年取消配額產品的出口增量中有70%是外資企業完成的。這些企業不僅為中國的GDP增長和就業作出了貢獻,也為各自投資母國賺取了可觀的利潤。
探尋持續發展之路
雖然面對的是歷史最好水平,高虎城也明確指出,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國際競爭的更加激烈、資源緊張問題的進一步加劇,紡織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將更加突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牌自主營銷能力薄弱,自主品牌進入國際市場也剛剛起步;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大部分缺少核心技術、核心品牌和跨國的競爭能力;資源與環境發展制約因素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