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巨無霸”相對“小快靈”誰的路更順?
- 具有85年棉紡歷史的著名企業上海“17棉”日前整體遷至江蘇鹽城大豐市,上海紡織集團旗下的10多個大型棉紡企業也將陸續遷至江蘇。紡織專家普遍認為,上海紡織行業整體搬遷是我國紡織工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此舉顯示,受到國外貿易限制和國內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的擠壓,我國紡織產業鏈的結構開始發生巨大轉變。
據了解,為了適應市場競爭,近年來,行業內出現了幾家產能龐大的“巨無霸”企業,山東省濱州市魏橋紡織集團產能在2000年之后,每年以100萬錠的速度遞增,目前擁有800萬紗錠,10多萬名員工,成為世界第一大棉紡企業。江蘇張家港華芳集團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紗錠總量近300萬錠,成為江蘇省最大的棉紡企業。
一位業內人士說,“巨無霸”企業的出現,在業內已經產生了很大震蕩。“巨無霸”企業對市場形成了相對壟斷,它們一進口,國際原料就漲價,一出口,產品價格就下跌。10年前,超過10萬錠的企業就算大企業,許多百年老廠到目前也就幾十萬錠。
而與“巨無霸”相對的是“小快靈”企業的出現。江蘇省紡織集團總工程師林厚馀介紹,江蘇省紡織集團新近創辦了一個僅3萬紗錠的小廠,但年產值超過了2億元,這個廠的特點就是人無我有、反應靈活。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零售、服裝、紡織工廠之間普遍建立快速反應體系。服裝廠如需要一定批量的牛仔布,紡織廠在接到指令后,一兩小時就能提供所需面料,而我國一般企業需要12天以上,這種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的快速反應機制,對我們來說還是處于缺失狀態。具有“小快靈”特點的企業應該代表紡織企業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他認為,產業集群能夠促進產業的發展,但過度集聚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產業發展要根據各地生產要素的配置決定,產業過度集中往往使一個地區難以承受資源壓力。我國東部一些省份紡織企業高度密集,但近年來遭遇了能源與環保的瓶頸。從目前紡織工業的轉型來看,產業鏈條在逐漸被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