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產業集群優勢創造中國"童裝神話"
- 有專家稱,中國乃至國際經濟競爭的形勢,就是產業集群的競爭。地方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之所在。
產業集群對企業的推動力是毋庸置疑的,這在生產集群化態勢十分明顯的童裝行業更是如此。在織里,或者中國的另一大童裝產業基地——廣東佛山,盡管動輒幾千家的企業規模讓人咋舌,但實際上這其中至少90%的企業都是最初級階段的家庭作坊式的工廠。他們分布在當地的城鎮中,街道兩邊上下三層的一排排樓房,一層是店面,二層是加工車間,三層是宿舍。在這里,市場就是城鎮,城鎮就是市場。
對于還處于初級的資金積累階段的這些企業,只要是能掙錢的生意,他們都會承接,但又因為生產能力和規模的限制,往往也只是承接一些零散的單子,如果能和某個市場直接建立一定的聯系,或形成一些固定的客戶群,就已經算是做得很不錯了。
在當地的產業體系中,這些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雖然只是一些浮游在低層的實力微弱的個體,但因為數量可觀,并且整體的規模處于比較穩定的發展狀態,因而是當地產業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同時,因為這樣的規模效應,在當地更促成了從原料加工到生產、物流等一個完整產業鏈條的形成,從而達到了降低生產成本的作用。
而與之大相徑庭的,是從當地崛起的少數的大型企業。他們有一定的實力,也建立起了自己相應的營銷渠道,也開始注重品牌。但童裝不同于成人裝,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商場中的童裝,受到很大程度上的輕視,沒有好的樓層、沒有好的位置等等。因此童裝想進入商場,打造品牌相對難度較大。這使得許多企業無法承受前期做品牌所帶來的利益壓力,繼續維持現有的市場批發的營銷方式。而這樣的營銷方式也注定了企業當前的品牌意識和操作手段僅僅圍繞著企業形象做文章。
但無論如何,這些企業是地方產業的希望。當產業集群的優勢已經逐漸萎縮成地方產業的規模優勢,這些產業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漸變弱。
童裝企業原創不足、習慣抄襲,眾多企業擠在同一通道,靠廣告宣傳或低價競爭搶奪空間有限的利潤,并對真正高質量、高品位、個性化的童裝品牌造成威脅,使本區域童裝企業平均利潤率下降,對聚集地自身的信譽和發展也構成負面影響。這時,讓自己從低價競爭競爭的層面上膠穎出來,朝著品牌化運作方向發展,正成為企業投資的熱點。而大型企業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對當地產業發展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因而,許多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投資者敢于高起點涉足該領域,并直取大商場或專賣店。不僅娃哈哈、太子奶等業外企業相繼進軍童裝產業,美國著名快餐連鎖“麥當勞”今年開始全球同步運作,叩響了中國童裝高端品牌市場的大門;一些成人裝生產企業和紡織類上市公司也向國際化童裝品牌層面延伸:杉杉的童裝品牌小杉哥、森馬的童裝品牌巴拉巴拉、華聯集團的“維歐佩爾”(Veaopel)等,都在嘗試一條經營文化和國際合作的路線。
童裝產業的集群現象,讓地方產業保持了持續增長的發展。但原有的產業優勢在淡薄的品牌觀念下正逐漸失去,而新的優勢——不管是正在建設的品牌還是正在提升的低層面營銷渠道——都還未成熟。因此,有專家指出,在新經濟環境下充分利用童裝產業集群優勢,不斷尋求突破口,將能夠促成童裝產業升級,創造出童裝產業的新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