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制造”深入人心 關注中俄貿易“標準化”的問題
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對俄進出口總值26億美元,增長16.4%,占進出口總值的46.8%,俄羅斯仍是我省第一貿易伙伴,中俄經貿不斷升溫,前景看好。但由于兩國在產品質量、標準等方面的不統一,總存在著貿易摩擦,貿易技術性壁壘制約著雙邊貿易的發展。近日雙方舉辦“中國(黑龍江省)·俄羅斯(遠東地區)標準化論壇”,兩國專家、學者就“標準化與中俄經濟貿易”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地討論,達成實施標準化戰略,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發展經貿合作的共識。
“倒爺貿易”佐證沒有標準就失去市場
標準總是和貿易緊密相連的,“沒有標準就沒有貿易”,標準化工作在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強化標準化,是鞏固我省對俄貿易地位的先決性條件。沒有標準就會失去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我省對俄邊貿中“倒爺貿易”一度的負面影響就是最好的例證。
1992年前后,隨著前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一度急劇下滑,市場供給不足,適合俄羅斯國民要求和購買力的中國商品便通過“倒爺”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可以說,在一個時期,來自中國的服裝紡織品等產品占據了俄羅斯市場。但由于倒包的產品不是按標準生產,假冒偽劣潛滋暗長并迅速蔓延,俄羅斯人由熱購中國商品轉而拒絕中國商品。因為產品無標準、質量無保證,在俄羅斯經濟最不景氣,對中國商品需求量最大需求品種最多的時候,自斷了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最好機會。
鑒于“倒爺貿易”破壞了“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國家和我省有關部門加大整治和監管力度,從而使俄邊貿產品標準、質量產生了根本變化,一些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商品和名牌商品不斷加入到對俄貿易中來,使中國商品的信譽迅速恢復和提升,貿易量大幅增加。“倒爺貿易”警示我們沒有標準化高質量的商品,就沒有在俄羅斯市場的立足之地。
強化標準化是戰略升級重要環節
當前中俄經貿合作正經歷著重要的結構性轉型:合作的方式由單純貿易向相互投資、技術合作過渡;合作主體從“游擊隊”向“正規軍”升級;合作規模由“零打碎敲”向“大宗買賣”轉化。在這種重要的“質變”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合作方式的轉變使過去“倒爺貿易”使用的簡單的“以貨易貨”或“現金支付”方式成為過去,符合國際貿易管理規范的做法正成為中俄經貿的主要方式;合作主體的變化意味著中俄兩國的大公司、大企業正成為中俄經貿的主體,標準化就成為中俄貿易戰略升級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