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越虧越做”
在對外貿企業合理避稅尚無良策之時,出口退稅率的下調,顯然讓地方政府松了一口氣。
9月15日,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開始下調,紡織品、家具、塑料、打火機、個別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煤炭、天然氣、石蠟、細山羊毛、木炭等,取消出口退稅。
而在此之前不久,杭州市上城區國稅局的一份調研報告還顯示,該區7成外貿企業通過利潤轉移等手段,造成賬面長期虧損,從而成為企業所得稅零稅負戶。但它們在不納稅的同時,卻在持續享受出口退稅政策。據悉,去年該區外貿出口企業共繳納所得稅312萬元,而當年上城區的出口退稅卻高達2.86億元。
長期“虧損”避稅
上城區國稅局這份報告指出,去年該區190戶外貿出口企業中賬面虧損的有147戶,占總數的77.36%。這些外貿出口企業業務不斷增長卻連年賬面虧損,成為所得稅零稅負戶。但這些公司卻一直在正常經營沒有倒閉,有轉移利潤的嫌疑。
“國家有很多促進外貿的政策,包括出口退稅政策,有這么大的虧損面,這是不正常的。”杭州市國稅局進出口稅收管理處人士認為。
去年,上城區190家外貿出口企業的銷售總額約24億元,出口企業共繳納所得稅312萬元,而當年上城區拿出的出口退稅則達到了2.86億元,平均每家得到出口退稅150余萬元。
“做大成本使賬面虧損以規避所得稅,在外貿行業是很普遍的現象,”杭州某電器企業外貿部門章先生透露,“常用的手法是把運費、庫存、應收賬款等項目‘做上去’,絕大多數外貿公司都不是公眾公司,不容易查出來。”
除了“做大成本”,通過轉移定價和避稅地注冊公司進行關聯交易轉移利潤;高進低出,提高原材料、產品采購價格,將利潤留在關聯供貨方;低價出口,將利潤轉移到境外的關聯企業;在低稅負的地區設公司,業務發生在境外使利潤轉移到境外企業等手段,則在上城區國稅局的報告中提及。
這些手法在法律上并沒有明顯的漏洞,這種轉移利潤的手法,令稅務部門頗感頭疼。
“8月份,又有多家外貿企業以虧損為由,進行零所得稅申報,”上城區國稅局人士無奈地表示,“這種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政府和企業的博弈
外貿企業規避33%企業所得稅的同時,又享受了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在出口額不斷猛增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退稅壓力越來越大。
“出口貨物在生產和流通各環節征收了17%的增值稅,這部分稅收地方有分成,但地方財政退稅的絕對額遠遠大于增值稅的分成部門。”杭州市國稅局有關人士表示。
為了鼓勵出口,我國于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2003年前,中央財政承擔了全部退稅支出。2004年,國家以2003年出口退稅實退指標為基數,超基數部分的應退稅額,中央財政負擔75%,地方財政負擔25%;2005年1月1日起,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分擔比例調整為92.5%比7.5%。
雖然出口退稅地方分擔比例下調,但浙江、廣東、江蘇等出口大省的地方財政,仍有較大的退稅壓力。
商務部駐杭州特派員辦事處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共辦理出口退稅344.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2.7億元。在省屬65個市、縣中,出口退稅額超過出口退稅基數的有55個。
杭州市國稅局人士透露:“去年杭州市國家核定的出口退稅基數是37億元,實際退稅卻達到87億元,地方財政負擔超出基數的7.5%約為3.75億元;今年估計出口退稅總額要達到100億元。”
采訪中發現,有的地市政府部門,會因為企業增值稅和出口退稅地不一致而要求外貿企業搬離。杭州一家年退稅超過1000萬元的皮草生產企業透露,他們的原材料和部分出口產品是外地采購的。因為增值稅繳給了當地,退稅卻在杭州,杭州的政府部門表示,如果企業搬走可給予獎勵。
“現在是出口越多越不受歡迎”,在浙江和上海都設立了外貿公司的余先生表示,地方財政退稅有壓力,很多地方出現拖延退稅、欠稅情況,導致外貿企業大量資金被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