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男裝產業分析
中國男裝產業(本文專指以正裝、休閑裝為主的商務類男裝)的發展同樣是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共同成長的,由最初的委托加工直至能夠自主的進行研發與銷售,并在1990年代出現了暴發式的品牌化發展。到新世紀為止,中國男裝產業已經形成了包括以江浙地區的上海、寧波、溫州為代表的“浙派”男裝產業集群、以閩東南的晉江、石獅為代表的“閩派”男裝產業集群,以及借助港、澳等海外優勢而獨立成長的粵南珠三角男裝產業集群等。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及通過不同的外部資源、行業資源和其它產業資源,各方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產品體系。
在解答中國男裝產業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之時,我們還應從國際男裝消費趨勢與中國男裝產業的發展背景進行先期分析:
國際男裝消費的演變
以商務類為代表的男裝產業,在歐美地區二次世界大戰后基本上走過了三個發展階段:復興期、高潮期以及衰退期。
復興期主要體現在50-60年代之間,在此時期內,歐美隨關戰后重建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各個國家的居民消費水平在逐日遞增。商務往來的加具也增加了男士商務領域服裝的發展,在此階段內,消費者逐漸厭倦了煩瑣的社交禮儀,古板而昂貴的西裝也隨之改良。黑色不再是男裝中的主打色彩,而穿著的階層也突破了舊有的框架形成了人人可穿的日常服裝,是人們在日常辦工中的主要服裝(如Dunhill品牌,開始拋棄老舊的傳統紳士服裝,開發簡單而低價的男裝)。
高潮期則是在歐美經濟極速發展的70-80年代。隨著歐美經濟成為世界的主流,在文化領域和消費領域中也成為了其它國家的“楷模”。在這個時期內,歐美國家已經走出了商品匱乏期,消費高檔化與品牌化逐步形成,現今大多數國際男裝品牌即在此時形成了快速的發展,在完成了原始積累后進而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如Armani品牌,創立于70年代,成長和發展于80年代)。
衰退期是歐美消費者在家庭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后,需求多樣化的表現。進入90年代,歐美的中產階級逐步成為社會的消費主流階層,在更加注重生活質量與人生追求的思想下,消費觀念也逐步從工作重心轉向家庭與健康。因此,在歐美市場中西裝的消費日趨下降。90年代中期開始,著裝的個性化、時尚化浪潮泛起,傳統古板的商務服裝也受到了沖擊。到新世紀初,美國已無規模型的西裝生產企業,歐洲傳統的男裝生產也開始向低成本的亞太地區轉移。
中國男裝產業的“前世今生”
如前文所述,中國的男裝產業是隨著中國改革開發共同發展起來的,隨著歐美在男裝加工業的重心轉移,中國服裝生產企業得到了最初的市場訂單,也獲得了原始的資本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