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裝的國際化情緣
“中國的品牌要守住自己國內市場的同時,也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提高,在競爭中發展,是中國品牌發展的必由之路。”幾年前,一位中國專家在一次高峰論壇上一語驚人。對于服裝行業(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是男裝業)來說,“國際化”儼然已成為如今最熱門的一個詞語。從李寧公司的“跨國戰略”,到杉杉的“多品牌、國際化運作”以至于CHIC的“與世界共享”,企業也好,品牌也好,展會也好,“與國際接軌”已成為中國服裝界的共識。
“企業的國際化是一門藝術”
什么是國際化?通常我們所講的國際化就是把產品賣到國外市場,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則是指資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資源,生產出成本最低、質量最高的產品。誠如業界人士所言:“企業的國際化是一門藝術。”
如今,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男裝企業的重要目標,許多企業都已經開始把產品賣往世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業務國際化之后,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跟上了?因為我們會不可回避地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許多男裝企業(包括一線品牌七匹狼、報喜鳥等)賣向國際市場的產品,上面的標簽依然是那些耳熟能詳的洋文。
中國服裝企業要成長為像范思哲、皮爾卡丹、保羅那樣的全球化企業,需要積累的東西太多了。以皮爾卡丹為例,很早就開始在本國以外的地區開設賣場,但這并不能代表“國際化”。真正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其供貨商中有大量來自它國,而其在全世界每開一家店子,都會給當地帶來一批就業機會,為當地政府繳納大量稅收,并積極參與世界各地的公益事業。
中國要屹立世界,同樣需要一批像皮爾卡丹這樣屹立于世界的企業。試問:20年后,誰能夠真正代表中國的服裝企業?現在,我們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要真正成為國際化的企業,我們還需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