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走出去需先提升“內涵”
民營企業走出去需先提升“內涵”
民企成為廣交會勁旅,專家稱,廣東民企正戰略轉移向節能型高科技產業
廣交會百屆圖變
本期話題
“民營企業與廣交會”
數據表明,民營企業已成為廣交會的參展主力,并且參展數量逐年增加。
廣交會為民營企業走向國際舞臺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最廣闊的平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逐步放開進出口經營權、入世承諾的逐步兌現和各項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以及經濟全球化,民營企業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
經過多年的發展,廣交會這個出口平臺對民營企業外向型拓展的作用還能持續多久?
民企壯大史
根據廣交會官方提供的資料,2004年11月即第96屆廣交會上,民營和外商投資企業成交增長迅速。國有企業成交141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51.8%,比上屆下降10.6%;民營企業成交68.5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1/4,比上屆增長40.7%;外商投資企業成交31.8億美元,增長43.7%,比重首次超過10%。此外,生產型企業已超過外貿型企業成為廣交會的參展主體。
廣交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徐兵介紹,第99屆廣交會上,從2004年春交會也就是第95屆廣交會算起,短短兩年間,民營企業參展數從當初的3270家大幅增加到本屆的5357家,增幅近一倍之多。在1萬多家參展企業中,所占的比重也從26.8%提升至39.14%,成為名副其實的參展主體。與民營企業參展數量逐屆大幅增加的趨勢相比,國有企業參展數量卻逐屆遞減,從第95屆廣交會的6158家降至本屆的4013家,降幅超過三成。
“一增一減,反映出隨著外貿體制的改革,外貿主體呈多元化的趨勢。”徐兵分析指出。
2003年后民營企業成為廣交會勁旅,這是中央政府給民營企業平等權的政策體現。
1989年,中共十六大黨代表邱繼寶,急切地背上自己制造的“飛躍”縫紉機參加廣交會,被拒之門外。為接觸外商,他偷偷翻墻進去,被保安人員逮住,罰了50元錢和半個小時的站立。
類似的經歷寶石集團的董事長阮小明也遇到過。1994年時進廣交會展館的證件索價50元,沒有錢的阮小明用他人過期的進館證想進去,被保安當小偷拿住,寫檢討書并貼在胸前,在進口處火辣辣的太陽下罰站了一個小時。
而后,這兩位有過罰站經驗的民營企業經營者都成了我國縫紉機出口的大戶。寶石集團進入廣交會近十年,阮小明也早已堂堂正正地走進了廣交會。也許正是由于對廣交會的某種情懷,在寶石公司取得參展的資格后,阮小明就從來沒有落下過一場廣交會。
從這個層面上,民營企業對廣交會的感情,遠比國有企業來得深厚。
廣州青年商會會長劉志光說:“廣交會這個平臺要走的路還有很長。民營企業真正走進廣交會也就是近五年。雖然攤位的成本很高,但是企業仍然爭相進入這個平臺。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交會對民營企業是很重要的。”
“廣交會是跟上了市場的發展需要。”廣東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楊愉朗則分析稱,近幾年,廣交會不僅大幅調整產品結構,而且不斷增加民營企業的攤位數量,鼓勵中小型企業通過廣交會這個平臺來展示自己的高新產品。展會在細節上也越來越靈活多樣,品牌區的設計就是很好的例子。
廣東民企開始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