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國際時裝”
臺灣商人王效蘭收購了Lanvin,香港商人潘迪生收購了ST.Dupont。時尚界除了中國元素外,也出現了中國資本力量。
然而,對于上述“舊聞”,就算是熱愛時尚的中國人也未必全部清楚。曾經花費萬元以上人民幣購買Lanvin西裝的某時尚男士聽到這個事情后表示:“Lanvin變成臺灣的了?那我以后要考慮一下(是否購買)了。花那么多錢買個國產貨,太不爽了”。雖然Lanvin易主后并未改變生產地,但對于并不了解時尚行業的消費者而言,很容易將“中資”和“國產”兩個概念盲目等同起來。
別說品牌為中資或者華人掌控了,就算是部分產品在內地生產,都成為諸多高檔時尚品牌需要漫不經心忽略的事實——畢竟中國目前的高檔時尚產品的消費,主要還停留在對于品牌、產地而非設計及品質本身的消費,“中國元素”也許可以取悅海外消費者,但在中國卻有可能成為“銷售毒藥”。
比起這些中國力量的低調,另一些中國力量則高調得多。
在上海,除了恒隆、外灘X號、迪生等頂級購物中心,其它諸多一線購物中心里,都可以看到大量以英文字母標識的品牌。
它們有的采用大量紅色木料,使自己和Ralph Lauren或者Brooks Brothers這樣的美國老牌男裝看起來非常類似,有的標明品牌創始的日期,比如18XX年等。當然,售價也絕對走的是高檔路線,千元人民幣以上的襯衫,三五千起的西裝——不過,面料做工的確也不差。“怎么平常在時尚雜志上從來沒有看到過這個牌子的廣告或者介紹?”在這樣的店鋪里,你除了可以看到爽快付錢的中年男子,也可以偶爾聽到些來自年輕人的疑問。
這并非因為年輕人的知識淺薄,而是這些品牌本身經歷曲折。在這些品牌的官方網站上,你甚至會發現它們中的一些,注冊地在中國。
一位從事外貿服裝生意,對此行當頗為了解的內行這樣解釋個中奧妙:“這些品牌不過是中國制造商到法國或意大利買的當地小品牌,然后利用內地的生產基地打造出來專攻內地市場的所謂國際品牌而已。這些制造商往往以前幫國際品牌代為加工,因為不甘心只賺加工費,才利用某些中國消費者的崇洋心理,收購國外品牌。”因此,這些所謂的國際品牌,是真正中國投資,中國設計,中國銷售的品牌。
事實上的情況是,一些中國本土設計師設計的品牌已經開始被國際買家注意,并被引進日本、倫敦等國際市場,而這似乎與品牌的注冊地、設計地及產地無關。從對時裝設計地及產地的關注,過渡到對設計、質量本身的關注,或許才能讓中國時裝產業真正地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