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差距制約“世界布市”
韓國每個工人可以管理8臺機器,我們兩個工人才能管理一臺
“紹興縣具有加工世界先進水平輕紡產品的硬件設施,但產量增長和利潤增長不同步。說明在創新、品牌意識、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存在差距,一流設備不能發揮作用。”紹興縣奇諾家紡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俞永華無奈地說,“我們用的設備和韓國是一模一樣,但是,韓國每個工人可以管理8臺機器,我們兩個工人才能管理一臺機器,這樣的勞動效率怎么行?”
據了解,紹興縣80%以上技術改造投資用來引進技術、引進設備。消化吸收再創造的比例呈1:0.08。即花1元錢引進設備,僅花8分錢進行消化吸收再創造,結果是相同的技術和設備重復引進。日本韓國消化吸收再創造的比例是1:5—1:8,即花1元錢引進技術和設備,要花5-8元進行再創造。
管理上的差距不縮短,我們的產品競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輕紡八個行業中,研發機構人數只占企業總人數的2%
“說到差距,首先就是創新研發投入問題。”眾華家紡集團老總魏中華說,“國家2004年工業普查結果顯示,規模以上服裝行業企業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例只達0.16%,化纖行業研發0.47%,印染競爭力前10強企業才達0.65%。”
雖然紹興縣新產品的品類和數量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但其中多數只是在工藝、圖案、色彩等方面發生變化,產品多為跟進式、尾隨式、模仿式的。今年,棉、毛、絲、麻、化纖、印染、針織、服裝八個行業中,研發機構人數只占企業總人數的2%左右。
“產業創新能力并不是單個企業創新能力的簡單疊加,而是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社會協作分工。”魏中華說,“目前我縣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較差,還未形成產學研之間、上下游之間、產業鏈之間的集成創新體系;在產業集群內以企業為主體建立的‘研發中心、信息中心、檢測中心、營銷中心、示范基地’等公共創新平臺還不完善,產業集群內分工不明確、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造成產品惡性競爭,影響了產品質量提高和創新發展。”
“三現交易”不能融入跨國供應鏈網絡體系,節能差距依舊很大
紹興文理學院紡織服裝系奚柏君教授介紹說:“紹興縣印染行業年取水量大約為3-5噸/百米布,是國外同行業的2-3倍;印染萬米布耗標準煤約為國際先進水平的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