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紡織服裝業:何時不再為他人做“嫁衣”?
- 據業內人士估計,我市大大小小的紡織服裝企業總計約有2000家左右。市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的統計數字表明:“十五”期間,我市服裝產量排名居全省前三位,年生產能力達2億件。
但在威海、在省內,服裝業的“威海制造”并沒有與產量相匹配的名氣。威海消費者能夠很熟練地說出的地產服裝品牌沒有幾個,而常穿地產服裝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么多服裝哪里去了?市經貿委的答案是:出口了。來自市經貿委的統計顯示,全市有出口業績的紡織服裝企業共有676家;紡織服裝企業9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海外,年出口創匯6.5億多美元。紡織服裝是我市重要的出口創匯行業。
出口,曾經為威海的紡織服裝創造了輝煌;但今天這種“有實無名”的現狀給傳統強勢行業帶來的是尷尬。
出口,讓威海服裝做大
威海紡織服裝行業的壯大依賴的是國際市場。
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市部分服裝企業開始通過省外貿公司向日本、韓國等出口服裝,走上了外向型經濟之路,并不斷發展壯大。
90年代初,隨著國家放寬進出口政策,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有了紡織服裝自營進出口權。同時,憑借“金橋輪”這條中韓海上黃金航道以及毗鄰日本等國的地緣優勢,我市大力發展加工貿易,走加工出口之路,紡織服裝業得以迅猛發展。民營及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企業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帶動威海紡織服裝業異軍突起,生產規模迅速膨脹。
進入21世紀,在國家更加寬松的進出口政策促動下,我市紡織服裝業進入全面繁榮階段,紡織服裝產量激增。數據顯示,2000年,全市紡織服裝業出口額為3.74億美元,而今年前8個月服裝出口額已達6.47億美元。
“盡管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生產能力和總量不斷膨脹,但仍然沒有擺脫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少的現狀,我市的紡織服裝業仍處于產業低層次發展和競爭狀態。”業內人士指出。
“打洋工”之路越走越窄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以來,威海富泉進出口有限公司就一直從事服裝加工出口業務,目前公司年出口額達到1500萬美元。盡管近幾年出口額大幅增長,可總體利潤并未提高。“加工利潤率本來就低,加上這幾年加工出口企業大幅度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退稅減少,利潤越來越少了。”公司總經理鄭威明深有感觸地說,“給別人加工只是維持生存,談不上發展,這個路只會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