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展會要引入專業和競爭
- 在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外貿研究部副主任李健看來,廣交會這樣的中國傳統展會與中國的外貿結構是一致的,盡管它不能直接地推動中國外貿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但是作為“晴雨表”,它所反映出的問題是巨大的。
李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傳統展會承擔不了太多的功能,它只能去適應這樣的變化。交易會不能完全推動中國貿易結構這樣的調整,而只能夠去適應這樣的調整,這是客觀的市場規律。然而廣交會等展會信息量非常大,企業能夠知道價格和流行趨勢,在今后可以馬上調整他們的產品結構和技術。”
展現中國外貿整體品牌
李健認為,像廣交會這樣的中國傳統展會的作用和功能較以往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在最早的20世紀50年代,廣交會是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用當時僅有的一些初級產品和土特產品,換回了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外匯。
而在改革開放初期,廣交會就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展會,展出的商品大部分為紡織品,20世紀90年代更包括家電和機械類產品。由于中國剛打開國門,中國對外界不熟悉,外界對中國也不熟悉,當時全國外貿總公司就十幾家,放開后加上各省市的外貿公司也就幾百家,當時這些公司在一年兩次的廣交會上的成交量占中國整體外貿的成交量比較大,對一些外貿公司來說,可能就是全年的成交量。
而如今,廣交會已從原來的幾百家中國參會企業,發展到了上萬家不同類型的企業,展品也擴大到汽車等機械類產品。
李健表示,廣交會的品牌效應、傳統和規模是擺在那里的,是全世界展會中的前幾位。從國外客商對中國外貿產品的了解上說,廣交會等中國傳統展會是最好的渠道之一。在中國在進行外貿發展和調整時期,就應該很好的利用這樣的品牌優勢。
李健認為:“廣交會等中國傳統展會應當制定相應政策,更大力度地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加工增值度深的商品,限制并淘汰那些資源和要素投入高、附加價值低、主要靠低廉價格占領市場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