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科學發展浙江行:臺商大氣硬氣掙大錢
- 如果要找一個“經濟后發優勢”的標本,那肯定是臺州;如果要找一個“無中生有”的經濟范例,那肯定還是臺州。
歷史上的臺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區,又是一個以海為田,“資食于海外”的地區。《嘉靖太平志·食貨志》稱“太平無富商巨賈巧工,民不越乎以農桑為業,間有為賈者,鹽利大,魚次之,已而商次之,工又次之”。
這記載了當時臺州的真實情況,商業不發達,富商巨賈少。但臺州對外貿易還是比較活躍的。臺州對外貿易始于唐代。乾隆四年臺州商人崔鐸自臨海至日本,帶去香料等貨物。
“泛海售商”是臺州沿海人民的一種生活出路。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他們出海傳統和敢于冒險的精神。明代《臺州府志》將臺州人的個性概括為“臺郡山海雄奇”,故“土多磊落挺拔”,即勇于冒險,敢于闖蕩。
也許,正是這種個性傳統,決定了臺州商人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搏擊奮發,開拓創新,讓他們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臺州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奇跡。
邱繼寶:“中國一寶”在尋寶
臺州有“中國一寶”。這不是黃巖蜜橘,不是溫嶺西瓜,也不是仙居楊梅,而是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
為了深入感受臺州的“中國一寶”,民企科學發展浙江行的采訪團一行到臺州的第一站就選擇了飛躍集團。一走進飛躍集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國旗映襯下的各式飛躍縫紉機。據說,很多第一次來參觀的人都會為這宏大的場面所震撼。
“這個小東西可抵得上一輛寶馬車;這臺機子目前國內也只有8臺……”從解說人員的口氣中,我們也很容易聽出一種得意和不一般。
“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一陣非常有臺州特色的普通話從會議室門口傳來——邱繼寶來了。這是記者繼去年7月之后,第二次到飛躍。一樣的襯衫領帶,一樣的西裝革履。從外表來看,你很難發覺一年來,邱繼寶到底有了怎樣的變化。
“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沒有一處不用到我飛躍縫紉機的。”“中國是縫紉機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一開始,我們甚至從邱繼寶的言語中也沒有察覺到一年來的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