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裝跳出“制造”謀發展
隨著寧波杉杉集團多品牌運營、溫州美特斯·邦威集團的虛擬經營等商業模式的成功推出,浙江服裝跳出“制造”謀發展。
“浙江絕大多數服裝企業都從制造業起家,往往缺乏商業想像力。”浙江省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說,“無法想像Zara這樣的國際服裝品牌,在中國憑借其成功的商業運作,僅上海南京路的1家旗艦店每天銷售額就達100多萬元,一年就贏得了近4億元的女裝市場。”
陳國強所說的西班牙品牌Zara以獨特的商業模式制勝。Zara定位中端,選擇最好的地段建旗艦店,規模相當于小型購物商場。顧客在店內可以隨意挑選、試衣,為消費者、特別是追求個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種獨特的購物體驗。
依靠幾百名設計人員,Zara每年推出近12000種設計款式,一款產品從設計到擺上貨架,只需10至15天,與國內服裝企業6個月的周期形成鮮明對比,而且每種款式在同一家店面的數量、型號都很有限,新款上架周期不超過兩周。這給消費者兩種印象:一是Zara服裝銷售得很快,二是店面總是新的。Zara還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實現對于每個商業環節的控制。Zara門店經理負責貨品銷售情況,并預測需求向總部訂貨,總部通過互聯網把這些信息匯總,以最快的速度組織生產和發貨。
“Zara帶來了品牌和全新的商業模式。”一直為Zara做貼牌加工的杭州漢帛集團董事局主席高志偉感慨地說,“制造是服裝產業鏈中利潤最薄的部分,大量的增值來自設計、流通、服務、品牌。”
“中國服裝產業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雖然從數量和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處于世界服裝產業鏈的底端。”陳國強說。以浙江為例,2005年全省服裝出口交貨值達518億元,居全國前列,但出口平均單價僅為3.7美元。
擺脫同質化競爭
浙江一些服裝企業老總一談到提高產品附加值、產業升級等問題,習慣于從如何改進裝備、加大研發、提高產品質量來考慮。“世界上幾乎所有知名的服裝品牌的產品都是在浙江生產的,說明我們的產品質量已經不錯了。”雅戈爾集團副董事長李如剛說,“雅戈爾目前只是工業品牌,既不是商業品牌、也不是設計師品牌,沒能做到讓消費者一提起襯衫首先想到雅戈爾。”
“國內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早已不是‘經久耐用’,而是更多提供個性體驗和滿足多層次消費心理需求。”陳國強解釋,“很多服裝制造企業沒能及時抓住這種變化。”
強調跳出制造業考慮產業升級,一方面,國內品牌存在的質量問題不在于設備、技術,關鍵是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服裝產業中,服務和流通環節的價值超出制造環節10倍甚至數十倍,更有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