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服裝節,何以“好看又好吃”
- 金秋十月,“2007中國春夏服裝流行趨勢發布”首次在寧波舉行,全國各地服裝主產區的行業協會首聚甬城,發表了行業合作的“寧波共識”……旨在培育名牌的服裝節,自身也磨練成業內展會的名牌,成為主辦者“十年磨一劍”的意外收獲。
“舉辦服裝節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但我們有信心辦下去。”寧波市市長毛光列態度鮮明。意大利服裝協會、韓國采購團、印度買家、港澳臺地區客商紛至沓來。統計顯示,寧波服裝節已累計吸引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賓客參會,國內買家和業內人士16萬人次。
“服裝節帶著我們一起長大。”太平鳥集團總裁動情地說。寧波國際服裝節以其特有的文化手段推動服裝企業步入創牌之路,寧波服裝業現已擁有雅戈爾、杉杉、羅蒙、唐獅等四大中國馳名商標,太平鳥、洛茲等16個中國名牌產品,服裝品牌數量居全國城市前茅,服裝產量居全國同行第一。
市場為主,政府為輔
寧波服裝節起初也是靠政府大操大辦的,不一樣的是,走過10年,政府色彩越來越淡。這種嬗變也許解開了寧波服裝節“長壽”的秘訣:以企業為主,而非全政府背景的辦節機制。
起初辦會展,政府成了最大的“埋單”者。寧波市政府決計身退,只管宏觀指導和協調,具體事務交展覽公司等單位進行市場化運作。
這一舉措實現了意外的“三贏”:政府補貼的錢越來越少,展覽公司發展成為有強大辦展實力的業內“黑馬”,服裝節在品牌數量、檔次和成交額上一年勝過一年。
企業訂單“吃個飽”
寧波選擇了好“看”又好“吃”的雙贏。
會展先要好“看”。服裝節期間,中國青年服裝時尚周活動讓市民更多地參與進來。會展更要好“吃”。寧波老K服飾公司帶著兩個中高端男裝品牌參會,打道回府時拿著1萬套出口訂單;46家象山企業打出了“中國針織名城”的統一旗號,3天的成交額有800多萬美元。近百個參展國際品牌、5000余名境外專業買家,3天的服裝交易會讓眾多企業吃了個飽。
一個精心培育了10年的服裝專業展,搭起的是雙向溝通的貿易平臺。“讓全世界的人來寧波賺全世界的錢。”寧波市政府新聞發言人俞丹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