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和創新 服裝業內銷渠道定位漸明朗
- 近年來,我國服裝內銷的渠道不斷發生變革和創新,涌現出一些新的模式。起初,各種渠道和模式似乎“分工不夠明確”。如今,各種渠道的定位逐漸固定,各種模式的特色日益明顯。這是行業的進步,對銷售額的增長起看良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市場的規范化,對于服裝生產商來說,內銷渠道作用的明確,有利于產品營銷工作的順利推進。目前我國服裝市場主要有以下幾類銷售渠道和零售模式:
一.大型百貨商場
大型百貨商場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國內服裝銷售的主渠道。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04年大型百貨商場仍是服裝鞋帽類商品銷售的重要渠道。根據對排行前100位的百貨商場銷售情況的分析,2004年上半年這100個商場服裝類商品月度銷售額為49.02億元,平均每家商場銷售額(月度)為5000萬元左右,其中前20名的銷售額為21.57億元,占全部(100家)銷售額的44%。由此可見,盡管各地服裝批發市場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大型百貨商店仍是服裝服飾類商品(尤其是中高檔服裝和品牌服裝)的主銷渠道。
此外,一些新涌現的大型百貨商場(如山東世界貿易中心銀座商城、無錫商業大廈(集團)有限公司、西安開元商城、安徽商之都有限責任公司等)雖是地區性商業企業,但能進入排行前15名,說明這些企業在當地的集散能力是非常強大的,是服裝生產企業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
二.服裝批發市場
目前服裝批發市場的發展有二個特征:
1.服裝批發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上門,也就是說越來越多地開展零售業務,其主要的消費群體是城市工薪階層、外來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是處于消費階層的中西層。
2.從前簡陋的“大棚式”服裝批發市場紛紛進駐大商廈。這些商廈式的服裝批發市場在硬件設置方面幾手不亞于百貨商場,但在軟件環境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些商廈式的批發市場仍采用攤位形式,往往缺乏試衣間,通道狹窄,每逢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在這些市場中真正能實現品牌經營的攤位很少,其優勢在于價格與品種。
三.服裝超市與打折店
目前服裝超市與打折點能否成為主銷渠道尚難定論,但的確已成為服裝市場上一道新的風景線。
超市供應的服裝在款式上往往不爭搶流行,而且常以運動服休閑服為主,價格較實惠,質量一般也有保證,主要有下列三類品牌:
1.超市自營的品牌。對于這類品牌的服裝,超市的自主性較大,過季的、斷碼的、套裝不齊的,當價格相差不大時,往往以“均一價”出貨,其價格常比原價至少低30%以下。
2.供應商的品牌。這類品牌的知名度和檔次差別較大,碰上降價,廠家要分檔定價、打折。但由于超市服裝大多數在百元以內,所以即使打6折、7折的幅度并不大,但打折店的價格常令人不必多考慮就買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