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珠”合謀紡織服裝業東進
- “我的企業在珠三角,但我卻斥資40億元在地處長三角的無錫建了一個新世界國際紡織城;紡織城里既有來自珠三角的深圳館、富民館,也有來自長三角的江蘇館,”深圳新世界集團董事長黃偉表示,“目前落戶的企業中有60%來自珠三角。”
作為擁有中國服裝產業三分之二產能的兩大核心產區,珠三角與長三角如何通過產業升級互補式發展?在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等單位主辦的第二屆珠三角與長三角紡織服裝產業合作與發展戰略論壇上,與會企業家和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表示,珠三角和長三角在實現市場、資金等資源的共享、產業鏈的互補以及聯合進行產業轉移等方面有較大優勢,并能獲得產業集群效應。珠三角的紡織業以服裝業為特色,在2005年的規模以上企業生產總值中,廣東占到了25.8%;長三角的產業鏈比較完備,生產規模大,配套生產能力強,有較強的紡織機械生產能力,且在面料業上有較強優勢。所以,兩個地區完全可以形成互補的產業鏈。同時,長三角可以在整合中更多地發揮人才和技術的優勢。
有分析指出,以上海、浙江、江蘇為核心的長三角紡織業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強勁的發展勢頭,國際國內資本都在注視著長三角地區紡織產業發展,其中也包括商業地產資本。據了解,長三角地區已經集聚了專業市場項目10余個,其中包括無錫新世界國際紡織服裝城等航母級的市場項目。而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也在進行新的布局和產業發展戰略調整。
長三角擁有58個紡織服裝產業基地,而珠三角僅僅有25個。東華大學紡織經濟研究所顧慶良教授援引這組最新的數據表明,珠三角的紡織服裝業要相對弱一些。長三角和珠三角通過競合,實施分工、創新、轉型、升級戰略,將帶動集群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魏后凱認為,紡織服裝業布局將進一步向沿海集中,近年來出現了集聚與轉移(擴散)并存的態勢。長三角服裝業地位上升,皮革在向外轉移,紡織業基本穩定,而珠三角的紡織業、服裝業、皮革業地位均在下降。他建議,應促進紡織外來企業在當地“落地生根”,構建一體化的新型區域產業分工格局,突出產品特色和專業化,實行一體化的產業鏈分工,提升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力。甚至可以“促進珠三角、長三角紡織服裝業向中西部轉移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