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與中國外貿一起變
- 50年來廣交會的變遷,折射出中國外貿嬗變歷史,也標志了中國貿易從國家壟斷資源的特許貿易制度逐步向一個自由開放的貿易制度轉型。
廣東省社科院科研處處丁力表示:“增加進口功能,將為我國各大產業參與國際分工提供更為便捷的平臺。改名之后,針對一系列鼓勵進口的政策會出臺。”
10月13日,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徐兵用“兩個堅持”來概括廣交會與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的關系。他說:“廣交會創辦至今,始終堅持服務于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大局,始終堅持服務于外經貿發展戰略。”
20世紀50年代,由于眾多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外匯嚴重如何缺乏。如何解決我國大規模經濟建設急需進口多種物資的需要?在中央領導親自關心下,廣交會成立肩負起了中國外貿擴大出口創匯的政治任務。1957年首次舉辦的“廣交會”是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唯一窗口,而這種唯一性保持了20多年。
在當時,廣交會上的參展商都是國家特許的壟斷外貿公司,而商品主要集中在農貿和輕工業方面。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回憶說:“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是最早成立的外貿公司之一,也是最早參加廣交會的8個交易團之一。在初期時,糧油食品可以說是成交的主要商品,1974年曾組織了數千平方米、包括各類產品的展區。”
在文革結束之后,中國終于敞開了自己的大門,“對外開放”成為國策,中國外貿進入到實際的高速增長階段,中國也以出口大國姿態重返世界市場。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出口至上戰略在中國受到青睞。出口創匯、用價格優勢占領國際市場成為了普遍情況,企業在地方政府有意無意的支持下,對內搶購出口原材料,對外則實行低價競銷,國家也采取了諸如出口退稅等一系列促進出口的外貿政策,也正是在這種盲目看重“出口”的慣性思維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十多年,除1993年出現逆差外,其余各年中國外貿均為順差。自1994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擁有11個貿易順差年。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
這種變化從廣交會的成交額明顯感受到,據了解,廣交會年成交額已從1980年的44億美元發展到2005年的611億美元,而“廣交會”的成交總額能夠占中國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1/4強。中山大學校長助理、廣東經濟學會會長王珺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目前,中國國內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800美元左右,國內市場購買力日益增強。中國外貿需要從僅僅追求以出口為核心的貿易制度轉向了追求進出口均衡的貿易制度。提供更多的可選擇機會是這種不斷增強的市場購買力的客觀要求。”
事實上,一個國家對世界經濟拉動體現在進口上。2003年,中國的進口總額已經超過英國和日本。2005年,中國進口總額達到6601億美元,相當于1994年美國的進口額度,其中60%來自亞洲,顯示中國拉動了亞洲經濟的增長。
王珺也指出:“我國盡管在出口商品上仍然存在技術含量低、科技附加值低等結構性問題,但畢竟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從國家統籌國內外發展的要求出發,單純服務于出口的交易會確實已經不合時宜了。”
對于廣交會新增進口平臺功能,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表示:“廣交會將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為便捷的窗口,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將會給廣東企業交流、學習、成長提供再好不過的平臺。
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正由出口單極向發展國內產品品牌附加值和擴大內需的雙極拓展。而廣交會更名正折射出中國外貿從“擴大出口創匯”轉向“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發展軌跡。
適應外貿新形勢 出口退稅頻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