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制造”集體漲價
- 中國出口廠商開始集體漲價。原材料價格上漲、中國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使風靡全球的“中國制造”面臨壓力。在不久前結束的廣交會上,不少行業漲價幅度達到了10%到20%。
這輪漲價,將會對中國出口,乃至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企業面對成本的不斷提高,又該怎樣調整自己呢?
在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看來,目前的漲價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其實很有限,因為全球的生產格局——將中國作為大的來料加工廠,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改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財金處處長王遠鴻說,未來中國出口還可以保持較高的增長,但維持目前這么高的增長速度將越來越難。法國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公司中國總經濟師陳興動認為,由于中國產品的漲價,世界將無法長期穩定地享受中國的廉價商品,則會推動通貨膨脹率的上升。
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目前中國商品的漲價幅度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陳興動:本輪價格上漲,是由成本推動的,而不是需求拉動型的。當然西方國家對中國產品的旺盛需求,也使價格有上浮的可能,但主要還是因為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所致。
原材料價格高位波動、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政策處于變化中,使得中國的出口企業現在根本不敢接長期訂單。
同時,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有些將中國視為其帶料加工地的跨國公司,也正在轉移陣地。比如耐克這個運動品牌,以前90%的產品在中國生產,而現在已經將其中的20%轉移到了印尼。當然,這種跨國公司的“外遷”并沒有形成潮流。
不過,即使漲價了,廣東從事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企業中,由于虧本經營,有1萬家表示將經營不到明年了。初步的測算顯示,這會影響廣東地區14%到15%出口額。
趙玉敏:本輪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以及人民幣緩慢升值,是促使價格上漲的三個因素。其中,由于中國目前的出口產品大多以中、低技術密集型為主,所以原材料價格的變化,是促進本輪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
不過,我認為目前的漲價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其實很有限,因為全球的生產格局——將中國作為大的來料加工廠,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改變。因為,目前在其他地區,還找不到一個像中國這樣產業結構完整、人力成本低廉,同時經過這些年國內國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港口、交通設施以及貿易政策都比較成熟的地區。
雖然出現了越南、印度、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似乎要與中國搶奪出口市場,但是他們也只能在某些特定的領域,與中國企業競爭,因而不會影響中國的整體出口。
王遠鴻:價格的變化和調整一定會影響供求關系的變化,“中國制造”的漲價肯定會導致一些客戶的流失,影響中國出口的增長,并加劇出口商之間的競爭,影響出口商的利潤。但由于價格漲幅比較有限,“中國制造”對其他國家同類商品在價格上仍有一定的優勢,在短期內對中國整體出口的影響比較有限。但從長期來看,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出口貿易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有利于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經濟觀察報:依據目前的出口數據,似乎漲價并未對中國整體的出口量產生多大影響,但未來中國出口的前景如何?
陳興動:由于中國商品開始被迫漲價,我認為明年中國的出口增長幅度會受到影響,尤其將體現在明年下半年的出口增長率上,可能會下降10%左右,因此我對明年中國全年的出口增長率的預測是15%以下;而根據前幾個月公布的數據,今年中國出口的增長率會在25%左右。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今年廣交會上,出口額的增長率是15.7%,而前幾年一直是30%左右的水平。
趙玉敏:我認為未來5年內,中國的出口額依然會大幅度增長。
這是由于目前要想使出口下降,就要使人民幣快速升值,因為在人力成本、資金成本等方面,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優勢。但是目前人民幣每年的升值幅度僅在2%到3%,中國政府也不會愿意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大幅升值導致出口下降,將會對中國就業產生重大打擊。而大量失業的人口,會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產生重大打擊。
不過,在出口大幅增長方面,令中國政府感到不愉快的是,中國如此低廉的產品,讓外國人得了實惠,卻還招來西方的反傾銷政策;而國內對中國如此低價地出賣自己的勞力,開始怨聲載道。因此,對于出口的高增長,中國可謂腹背受敵。
王遠鴻:中國出口前景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整體狀況,尤其是美、歐、日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景氣狀況;二是世界主要能源、原材料的價格走勢;三是“中國制造”在勞動力等其他成本的相對優勢情況;四是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情況;五是中外貿易摩擦的狀況。應該說在以上幾大因素中,目前都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上繼續延續近兩年快速增長的勢頭,但在各大國央行紛紛提高利率之后增速有所放慢。總體上看,2007年世界經濟將穩中略降。2007年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如各國通貨膨脹風險、國際油價和初級產品價格可能出現回落、全球不平衡加劇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突出等。世界經濟貿易放緩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是出口增速下降。
我國貿易平衡壓力持續,政策調控力度將加大。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出臺了降低出口退稅率等一系列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調整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政策并將在2007年進一步得到落實,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出來。今年1-9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5.89億美元,同比下降1.52%。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投資帶動貿易效應。
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截至目前,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達2.66%。
貿易摩擦將繼續成為困擾外貿持續、穩定增長的問題。因此,總體判斷未來中國出口還可以保持較高的增長,但維持目前這么高的增長速度將越來越難。
經濟觀察報:受本輪全球經濟增長帶動,原材料價格不斷沖高,您認為未來原材料的價格走勢將會怎樣?
陳興動:未來的能源產品會處于高位徘徊,雖然最近原油價格有所下降,但仍會維持在每桶50美元以上的水平,鋼材價格也會企穩。
趙玉敏:我也認為未來的能源產品會處于高位徘徊,這將使替代能源的發展變快。
對于能源的儲備利用,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這次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對日本經濟的沖擊就非常有限。由于日本的資源較中國匱乏很多,所以其出口產品一直升級很快,現在多處在高科技領域。同時,日本一直在進行能源儲備,比如從中國買進煤炭,埋入其海底。
王遠鴻:在短期內,供求決定價格。在沒有重大技術創新和突發政治事件的情況下,世界經濟景氣循環直接決定能源、原材料價格循環。因此,未來世界經濟走向將決定未來能源、原材料的價格走勢。2007年受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需求放慢和產能增加的影響,國際油價和重要原材料價格上升幅度將有所減緩,國際石油價格雖有波動但年均價水平比2006年將略有下降。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目前的形勢,是否正在逼迫中國制造的產品進行產業升級,您認為這個趨勢會持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