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企放棄西餐 找到新“餡餅”
- 對于相當數量的國內紡織服裝企業而言,現在歐美這塊加了太多“防腐劑”的“大肥肉”實在難以吃進肚里。
浙江服裝出口商丁寧不想改變自己的習慣。“肉”還是要吃,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尋其他目標填飽肚子。他的新目標是“非歐美市場,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已經成為現在出口的首選地。”在國內主要出口省份的山東、江蘇、福建、廣東等地,與丁寧有一樣想法的企業還有很多。
根據《亞太貿易協定》第三輪關稅減讓談判的結果,從今年9月1日起,我國與亞太地區的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老撾和韓國等國家相互實施大幅度關稅減讓,包括皮革、紡織品、服裝等多種原產于我國的產品在出口到上述五國時,都將享受到更為優惠的稅率,其中紡織服裝品是此次降稅的一個主要類別。“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一個利好消息,”遼寧營口華一服裝公司經理宋寶華欣喜不已,因為“對于企業而言,降稅不但意味著可以多賺到錢,同時也表明進口國的一種態度。”
在市場利好的情況下,出現上述互惠政策預示著:亞洲將可能成為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出口新的“聚餐地”。
歐美西餐“難吃”
我們知道,在2005年歐美對華紡織服裝重新設立限制以前,國內對歐美市場出口的企業約有10000家之多,但隨著歐美政策不斷收緊,國內對歐美出口的企業數量在大量減少,浙江寧波天倫進出口有限公司就是退出歐美市場的眾多企業之一,該公司經理丁寧的表述值得回味:“以前吃西餐既時尚又有檔次,但現在西餐的味已經發生了諸多改變,難吃啊!”
感到西餐“難吃”的應該不止丁寧一個人,在福州海關提供的消息中記者發現,今年1—8月份,福建省對歐盟出口紡織服裝6.24億美元,同比下降0.26%,其中歐盟設限的十類產品出口額僅為0.47億美元,下降幅度高達51.21%。非歐美市場開始替代歐美市場成為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的重點。在浙江,今年上半年,對美21類招標商品出口下降23.6%,對歐盟10類紡織品出口下降10.9%。在山東,日本已經成為該省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出口額在12.1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7.1%。而對美國、歐盟出口則增長乏力,1-7月份,對美國出口比去年回落54.7%;對歐盟出口回落52.6%。這樣的情況在江蘇、遼寧、廣東等主要紡織服裝出口省份也連續出現。
“在整體出口總量增長的情況下,歐美市場份額反而大幅度下降,收益的當然就是亞太等非歐美地區。”山東青島酷人服裝有限公司方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