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男裝產業的現狀和發展構想
“惠城區計劃用3年至5年的時間,使全區紡織服裝企業數量增加1倍,實現服裝產業年產值達到350億元以上,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到20家的目標。”
在2006年9月28日,廣東惠州舉行的中國男裝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惠州市惠城區區長李韶春對于惠城區作為中國男裝名城的未來成竹在胸,因為她最清楚目前惠城區男裝產業的實力與潛力。
惠城區作為惠州市政府所在地和中心區,擁有紡織服裝企業近2200家,其中投資總額超億元企業14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217家;年出口值100萬美元以上的“三資”企業29家;紡織服裝工業產值約占惠城區工業總產值的25%。
2004年12月3日,惠城區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男裝名城”。
惠州男裝產業現狀
產業基地的建立
惠州市毗鄰深圳和東莞,是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橋頭堡,而惠城區則是站立在這橋頭堡之上的一個排頭兵。
近幾年,惠城區先后獲得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等多項榮譽稱號。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354.22億元,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0.5億美元,完成稅收56億元。紡織服裝企業的年生產總量為2.5億件以上,其中男裝的年生產總量為2億件,年產值近100億元。紡織服裝業特別是男裝行業顯示出勃勃生機和活力,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紡織業板塊和全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惠城“中國男裝名城”的名譽,基于惠城的實力,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發展,使惠城崛起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紡織服裝的產業基地。在惠城區的橋東、橋西、小金口和江北等地區,集聚著一批西服和襯衣生產企業,在水口鎮集聚著一批紡紗、印染、面料和物料企業,在馬安鎮則集中了一批西裝和T恤生產企業。同時,港、澳、臺和國外的著名品牌也紛紛在惠城區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成衣制造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目前,惠城區已經形成了包含紡紗、織布、印染、輔料、配件、設計、生產和銷售等多個環節在內的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在一些有實力的紡織服裝企業中,已擁有國際較先進的三維自動設計、排版、裁剪CAD系統,擁有法國、意大利、日本等高檔襯衣和西裝的生產線、定型機以及氣流紡紗、色自動印染等生產設備。
事實上,惠州男裝產業的崛起,恰似中國男裝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由最初的“三來一補”委托加工,直至現在能夠自主研發銷售和品牌化發展。惠州所在的珠三角已經成為中國男裝產業集群的鼎足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