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紡織集群快速轉型帶來的啟示
- 紡織產業經濟一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長三角“蘇南板塊”,近年來在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戰略決策的引導下,正在展示前所未有的創新創業活力,一批科技型企業如夢蘭、同和、堂皇等率先挺入“科技方陣”,打破傳統格局,實現快速轉型,走在紡織產業的前沿。
現代紡織“猛虎添翼”
以傳統紡織、機械加工業為主的蘇南地區,自1991年興建國內第一條高新技術產業帶--蘇錫常火炬帶以來,不斷積聚國內外優勢科技經濟資源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培育壯大了一批新興產業,優化了產業結構。
近來,無錫新世界迎來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招商盛典:東莞、增城、普寧、珠海四大輕紡產業集群悉數到齊,3300多個鋪位招商完畢,登記商戶超過7200個,吸引來自全球的23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專赴新世界國際考察。
位于蘇州常熟的夢蘭龍芯產業化基地研發中心,推出了一款完全國產化、定價僅1000元的PC(個人電腦),其核心技術分別采用的是中科院計算所與江蘇夢蘭集團聯合研發的龍芯通用處理器、南京新華科技系統軟件公司研發的新華通用操作系統和無錫永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永中OFFICE辦公軟件。該中心主任、中科院計算所微處理器專家張福新博士說:“這臺國產化PC非常適應我國農村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需求。今年3月,它在德國漢諾威世界計算機博覽會亮相后,立即收到國內外大批訂單,僅中國香港一家公司就訂了50萬臺。”
而常州同和羅拉紡織機械公司,大膽提出了“挑戰洋貨”的響亮口號。挑戰“洋貨”談何容易?同和不僅要在質量上將瑞士立達、德國青澤等國際品牌比下去,還要取得國內棉紡企業的充分認可。同和掌門人崔桂生承諾“十年之內如有任何質量問題一律包退包換”,經過長期測試使用,結果發現“洋貨”使用不合格率為3.6%,而同和羅拉不合格率為0;在價格對比上,同和羅拉比“洋貨”便宜了近三成。
科技與創新的“雙輪驅動”,猶如猛虎添翼,為蘇南紡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蓬勃旺盛、潛力無窮的創新活力。據統計,蘇南5市的8個高新區和31個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已建成各類“紡織科技孵化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設計園等科技服務機構上千家。僅蘇州、無錫兩地的“科技孵化器”就有近百萬平方米,累計“孵化”成功企業1000多家,“在孵”企業2400多家,集聚各類高端人才1萬多人。去年,蘇南高新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共實現技工貿總收入7700多億元,占全省總量的近80%,比上年增長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