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我來造 市場你來做——陸劍鋒常工未來發展大計
商場如戰場,軍人出生的陸劍鋒,以“品質上去一點點,市場占領一點點”的戰略戰術,帶領常州工業縫紉機有限公司循序漸進。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和企業改制,從加工縫紉機零件到生產特種工業縫紉機,一路奮斗拼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一條值得借鑒的成功之路,受到了業界的關注和認可。
如何配合落實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的科技創新?怎樣做到可持續發展?如何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升級?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常州工業縫紉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劍鋒。訪談中,性格直爽的陸劍鋒談到了國內縫制行業以及常州工業縫紉機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期間,陸劍鋒對行業的獨到認識和深刻思考,對企業的產品制造、經營理念的獨到見解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記者:作為特種工業縫紉機制造商,在您看來,國產設備與國際品牌之間是否存在較大的差距?在行業科技創新,接軌國際等方面,您有怎樣的看法?
陸劍鋒:我認為,首先是國內同行應該改變觀念,統一認識,眼光瞄準國際品牌的高質量和由此帶來的高附加值,而不應該停留在低級的價格競爭。至于與洋品牌的差距確實也存在,盡管中國縫紉機的質量一直都在提升,但速度比較慢。而在對外推廣上,如參加國際國內的專業展覽會,我們要講究方式方法,展示自己的方式要得當,用創意去表現自我,推薦自我,要有特色才能做出效果,還要研究歷史,了解縫紉機的發展過程,著眼未來。另外,創新也要講究方法,先學好人家再進行革新,再到自主創新。
記者:常工在產品結構的設置、品質保證、市場運營等方面在業內頗具特色,能具體介紹一下常工在這些方面的成功經驗嗎?
陸劍鋒:任何一個企業所處的實際情況都不盡相同。我們常工已有20余年的生產歷史。從加工縫紉機零件的基礎上選擇特種機的生產,循序推進,步步為營,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歷練。現在我們的產品有鎖眼機、釘扣機、電子套結機三大類。其中電子套結機從零件精加工開始都是自己生產的,關鍵技術由德國工程師把關,以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因為在世界縫紉機領域,德國技術居于領先地位,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一點點提高自己的產品品質。
而我們的銷售網絡,采取每個省一家總代理的方式,特殊區域區別對待。本著互利互惠、共贏的原則,實行全權負責制。我們產品市場理念是“品質我來造,市場你來做”。企業負責生產和保證產品品質,市場運營直接交給經銷商,給他一個大的空間,這符合社會分工細分化、專業化的發展規律。
記者:那么,常工在下階段工作中有怎樣的目標?
陸劍鋒:根據近五年常工整體發展態勢分析,我們一直都處在穩步的提升過程中。這幾年國內市場需求呈飽和狀態,競爭相當激烈,特別是今年,業內普遍反映銷售不景氣。但我們年產值的增長率卻保持在30%左右,其中外貿出口、定牌生產和國內銷售各占三分之一。
常工在未來兩年時間內要實現同樣機型擁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產品的目標,例如鎖眼機要有四個機型,釘扣機要有六個機型,電子套結機要有四個機型。因為不同檔次的產品都有相應層次的客戶群。而在未來三年內,我們要爭取機電一體化,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生產一流產品。
而最終,我們的目標是與國內同行一道,在特種工業縫紉機領域向世界著名品牌提出新的挑戰,最終要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