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民營縫企度過“七年之癢”
婚姻的“七年之癢”可能會使厭倦了平淡生活的夫妻“紅杏出墻”,婚姻面臨危機。那么,一個民營企業的“七年之癢”呢?
“據工商局統計,浙江1988年前注冊的私企共7260家,目前還存在的只有1078家;1989年注冊的私企1035家,目前只剩351家。”在11月4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浙江)民營企業峰會”上,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透露了上述統計結果。他說,“浙江省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偏低,只有短短7年時間。”這就意味著,浙江的民營企業每7年將自動“死亡”一批。
7年,是不是真的成了浙江民營企業一道難以越過的坎?
縫企優勝劣汰的七年定律
11月4日,浙江通宇控股集團董事長陳曉青滿懷激情,應邀在第四屆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作主體報告,此時的另一個背景,是通宇入選了“全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100個經典案例”。這個曾經一直自稱為“行業小兄弟”的民營縫制設備企業,近年來頻頻發力,似有一股子“鳳凰展翅高飛”的勁頭。
然而,接下來的論壇卻讓因為企業發展勢頭旺而心情不錯的陳曉青陷入了沉重之中。當鄭宇民在峰會上公布了浙江民營企業存活的時間限度后,現場就炸開了鍋。“到今年9月底,浙江擁有的民營企業為40.27萬家,有18年以上歷史的民企僅占0.355%,有20年以上歷史的更少。”鄭字民說,浙江民企更多的是在7年后就消失了。
為什么會是7年?專家總結為“兩個二三個一”現象,即一年市場進入期,兩年發展期,兩年高潮,一年衰落,’最后一年快速死亡。進入快、發展快、后勁嚴重不足、死亡也快,是這些企業的真實描述。
對于“七年之說”,陳曉青認為,也許制造行業的生存周期會更長一點,浙江臺州不少縫制設備企業都超過了7年。因為這個行業的生產周期比較長,往往一件新產品從投入到生產需要兩三年時間,而大規模投入市場又需要兩三年時間。不過,他說,那些只存活了7年甚至更短時間的縫制企業也不在少數。那些“短命”的縫制設備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進入行業的最初動機就純粹是為了賺錢,進入門檻低,沒有品質保證和品牌策略,沒有長遠發展目標,大多以仿制和假冒產品作為行業的敲門磚,因此速生速死對于這樣的企業來說是正常的。
“必然有一批企業倒下來,才能成就一兩個大企業的光榮。”陳曉青無可奈何地笑著說,市場的生存法則就是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