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服裝“感冒”了?
- 長期以來,外貿服裝一直徘徊在沒有品牌和專利優勢、沒有完善的銷售網絡、幾乎沒有附加值的三無狀態。
在過去的2005年,它們更是遭到歐美等國卡關、設限與反傾銷。曾有業內人士指出,溫州乃至中國的外貿走到今天,仍在拼勞力乃至性命,拼環境乃至生態,這不是一條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而是蜿蜒的曲折路;是重數量不重質量,重競爭不重秩序,重外向型激勵不重內在改革的縮影。
是我們的企業不思進取,滿足于做代工掙點加工費?還是不想提升產品檔次,不想早點脫掉“低小散”帽子?當記者做完外貿服裝企業困惑方面的調查后,感受到外貿企業的心聲是,“想!很想!但是我們有說不完的苦,有道不完的困惑……”
土地稀缺是“萬惡之源”
“畝?單位還用畝啊?連1畝都沒有,寫0畝可以嗎?”
一外貿服裝企業女老板在填寫《外貿服裝企業困惑調查表》中“目前廠房有多少畝”一項時說的話。
溫州服裝企業缺土地已經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對一直以量取勝的外貿企業來講,每一寸土地都顯得特別珍貴。在記者走訪的24家企業里,幾乎沒有一個老總說自己現在的地是夠用的,其中13家甚至還在租用他人的廠房生產。
每次說到土地問題,溫州市服裝商會外貿分會秘書長吳一亨就表現得十分無奈,他說溫州的服裝是從家庭作坊開始一點點做起來的,過程比較艱辛,現在企業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有能力將企業做大做強,可是沒有土地怎么建廠房?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某外貿企業老板在聊天中無意提到:“溫州雖然是一個小城市,但土地也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缺。去批過地的企業都知道,政府就是有不成文的條款,服裝企業常吃‘閉門羹’。”溫州本身就是以輕工業為主,政府卻不支持鞋服企業,企業家們不理解。有個別區域政府間有矛盾,有分歧,所以門檻也是越抬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