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 江蘇非公經濟的新增長極
- 1-9月,江蘇的私營企業出口額達到124.4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私營企業出口的規模,同比增長57.7%,增幅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一倍以上;出口額也占到整個本地企業的50%以上。我省經濟學界人士評價說,產業集聚已成為江蘇非公經濟的新增長極。
據了解,江蘇民營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各類產業集聚區。到200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產出突破1萬億元,達到11593.79億元,比上年增加4465.24億元,全省形成了221個主導產業強、產業鏈比較完備的產業集聚區,其中經濟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聚區有55家,超過100億元的18家。江陰市華士工業集中區,實現營業收入達到295.78億元,江陰市周莊工業集中區,實現營業收入268.80億元。大多數在國內同行業居于領先地位。
江蘇中小民營企業的產業集聚已形成“一體(龍頭企業)帶動、兩翼(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支撐”的發展格局。在年產出30億元以上的113個產業園區中,主導產業突出、特色較為明顯的產業園區有40多個,擁有像華西集團、陽光集團、三房巷集團、華芳集團這樣的規模企業不在少數。相當一部分是依托規模龍頭企業帶動發展起來,如紅豆服裝、申達包裝材料、森達皮鞋等,其所占比重已在30%以上。專家認為,這種以市場主導型的產業集聚模式,也是我們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最接近的產業集聚模式。
令人欣喜的是,蘇中、蘇北一些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規模甚至高出蘇南地區。如興化的不銹鋼、邳州官湖木業加工產業、通州家紡和海門三星家紡等產業集群規模都在百億元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一些小規模的特色產業集群如泰興市溪橋鎮的樂器、啟東市天汾鎮的電動工具、阜寧縣宜林鎮的玻璃工藝制品、東海縣硅產業制品等在國內國際市場擁有較高的占有率和知名度。產業集聚成為促進區域競爭力提高的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我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機械、輕工、冶金等行業領域,尤其以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集群特征最為明顯。國家紡織工業總會命名的中國紡織特色產業基地縣、特色鄉鎮名單中,我省就有常熟、江陰、張家港、金壇、太倉、通州、海門、高郵等8個縣(市)被列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縣或名城;吳江市盛澤鎮等15個鄉鎮被國家命名為紡織產業特色鄉鎮。2005年全省產業規模30億元的113個產業園區中,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的園區達20多個,占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