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服裝業的發展鼓與呼
- 1985年11月,我由上海絲綢科學技術研究所調入中國紡織報社,在報社工作期間側重報道服裝新聞,通過編發服裝新聞,與中國服裝工業和《中國紡織報》結下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國服裝工業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始突飛猛進的時期,為推動這個剛剛走上“大工業”發展軌道的新興工業,《中國紡織報》從創刊開始就高度關注服裝業的發展,從報道服裝業新聞起步發展到出服裝專版,后又進一步推出了《中國服飾報》,我有幸經歷了這全過程。隨著我國服裝工業進入戰略發展轉折階段,國務院決定服裝行業劃歸原紡織工業部管理。紡織工業部當時作出一重要決策:以服裝為龍頭,帶動整個紡織工業發展;同時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兩個經濟循環圈,推動產業向縱深發展。 這期間,我們著重從五個方面進行服裝行業的報道,一是側重編發紡織工業部負責人和中國紡織進出口總公司領導講話,宣傳服裝工業的目標任務。二是針對當時人民群眾衣著開始從生理需求進入追求個性、時尚階段,消費結構急劇轉變的情況,著力宣傳服裝、流行色、當代時尚等新事物。三是宣傳服裝工業要加快發展商品經濟提高成衣率。四是宣傳中國服裝要多出口、多創匯,為國家積累資金,把新聞宣傳重點放在“小批量、多款式、高質量、短周期和高檔次、深加工、多創匯”。五是抓成功企業的典型經驗,如上海針織二十廠采用針織緯編紡毛面料制做套裝,上海三印廠發展涂層織物做風雨衣,新豐印染廠發展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面料“蠟防印花布”,廣東的“高爾夫”西服,陜西毛、麻混紡面料制做的茄克衫等。 服裝工業要加快發展,必須開發、采用新穎面料。
為此,我們著重宣傳“六五”攻關成果面料制做的服裝,圖文并茂地擴大宣傳效果和影響。中國時裝流行源頭當時在廣東深圳(由香港迅速傳入),運用“模特”展示時尚流行服裝也是從深圳開始。《中國紡織報》服裝專刊系統介紹了廣東如何運用流行色,如何抓市場信息,如何組織服裝展演,引起了國內服裝業的廣泛注意,一些服裝業界人士專程赴廣州、深圳調研。 中國流行色協會、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承接“七五”《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研究》課題,每年春夏、秋冬進行兩次流行趨勢發布,《中國紡織報》都作為重點報道,及時發布流行色彩、流行服裝款式。
中國服裝業要“走出去”、“請進來”。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組建的首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邀請世界頂級大師“時裝之王”瓦倫蒂諾和“時裝界建筑師”費雷進行作品動態展演,對中國服裝業啟發極深。《中國紡織報》對此所作的深度報道,后來被其他服裝雜志和刊物轉載。中國流行色協會有關流行色的提案,入選“國際流行色”的數量居各國之首,《中國紡織報》及時在服裝專版發布;為推動流行趨勢的課題研究,《中國紡織報》發表了《“專家群”頭腦風暴后的思考———服裝流行趨勢研討速記》;中國服裝出展巴黎國際女裝博覽會取得成功,《中國紡織報》編發《搏擊在世界高檔時裝的海洋———記56屆巴黎國際女裝博覽會》、《盧浮宮門前看巴黎時裝》;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組織服裝基礎理論的研究,1987年召開首次研討會,《中國紡織報》及時發表《中國開始服飾文化理論建設,服裝界提出一個突破性理論:時代感的共性寓于民族化的個性之中》。 中國服裝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國紡織報》的鼓與呼。回憶《中國紡織報》的20年,真是情長長,意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