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應對紡織服裝貿易一體化對策建議
- 產業向海外轉移。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因外部環境變化和國內勞動力成本高等因素影響,德國紡織服裝工業行業規模總體呈縮減的態勢,生產逐年下降,銷售總額逐年減少,事實上已成為日漸衰退的“夕陽工業”。
德國紡織服裝工業通過自身漫長的經歷痛苦地認識到,實施多年的紡織品進口配額制并未能對其生命延續提供保證,也未取得提高其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效果。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同時也基于超前的“全球考慮全球行動”的理念,在十年過渡期里,德國不斷加快將其紡織服裝工業向海外轉移。目前,德國服裝工業已基本完成了總體外移,相比之下,紡織工業雖然相對滯后,但外移程度仍遠遠領先于歐盟其他發達工業國家。
擴大出口。面對行業日益萎縮的嚴峻形勢,德國紡織服裝工業界認為:出口,特別是對歐盟以外的第三國出口,已成為德國紡織服裝工業能否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生死攸關的問題。為實現擴大出口的目的,對現有產品結構必須做戰略性調整,逐步減少常規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領先于他人、具有較強競爭力、符合世界市場需求的出口型產品。例如,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德國依靠其強大的研發力量全力加快工業織物的開發和生產。當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工業織物占德國紡織工業全行業銷售總額的40%左右,已成為德國紡織品出口主打產品,在其出口產品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
開展對外合作。面對當今世界紡織品服裝生產貿易的新條件、新格局,德國紡織服裝工業界認為:為了妥善解決一體化后出現的不可避免的貿易爭端、有效地應對后配額時代的挑戰,必須采取務實的態度,堅持走“合作共贏”的道路。通過合作才能有效地促使相關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和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基于這一理念,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德國紡織服裝工業界對外積極開展多領域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面對中國這一強大對手,德國紡織服裝工業界制定了“以和為主謀求共同發展”的戰略,并與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主辦并組織眾多企業參加了在北京成功舉辦的“中歐紡織服裝企業對口洽談會”。
原則上反對設限。自年初以來,以特保為主要內容的中歐之間限制與反限制貿易爭斗愈演愈烈,曾一度達爆發貿易戰的邊緣。面對這一設限與否的艱難選擇,德國聯邦政府和紡織服裝工業界認為:設限不符合世貿組織自由貿易的精神,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
目前歐盟對華特保設限浪潮完全受政治因素主導和驅動。取消紡織品服裝配額后,增加從中國的進口是正常的,如果一切照舊,就不必推行紡織品服裝貿易自由化了。統計數字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個別類別進口增幅大,但并不意味著已經對產業界形成威脅,致使危機加劇。
從德國情況看,事情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嚴重和不可承受。是否進行特保設限不能憑感覺,應綜合考慮就業、銷售等多方面具體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有經得起檢驗的證據。如果中國紡織品服裝事實上已對產業界利益造成損害、對市場造成擾亂,可考慮并將對華采取包括特保措施在內的貿易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