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為啥招本地工難
自2004年以來,青浦紡織企業出現了明顯的用工短缺現象。特別是朱家角鎮以西包括練塘、金澤等地區的紡織企業,“招本地工難”成了掛在各個紡織企業人事嘴邊最多的一句話。分析其原因,固然與美歐對中國紡織品實施貿易壁壘有關,但以下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
崗位薪酬偏低
首先,企業的工資水平偏低、權益保障差,缺乏用工吸引力。紡織企業缺工對象主要是年齡較輕、身體健康、反應靈活的普通工,特別是擋車、縫紉等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種,而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需求則相對較少。隨著經濟的開發,一大批高科技、技術型企業落戶青浦,例如金澤的日資企業上海美蓓亞精密機電有限公司,其普通工人的工資待遇相對于大多數紡織企業來說要高上300元-400元/月,而其企業自有的培訓程序又能讓從未接觸過該行業的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就能順利上崗,相對較高的工資和較高的福利,自然搶走了紡織企業很大的一批勞動力資源。
企業環境不佳
其次,紡織企業大量需求18歲-35歲的年輕員工,基本上是上世紀70、80年代初出生的,他們到紡織廠工作,并不單純為了滿足吃飯穿衣的需求,而是想在這里學到技能,提高待遇,謀求更好的發展。由于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私營企業在生產中只把他們作為追求利潤的工具,只提供最基本的工資報酬,缺乏企業文化、社會保障、目標追求以及和諧的環境,導致員工稍有技能便會“孔雀東南飛”。
市場供求錯位
再次,勞動力供求錯位,加劇了企業用工難的狀況。大多數紡織企業招用的是18歲-35歲年齡段的人員,且其中女工占了很大的比例,基本上要占到85%以上,女工相對緊缺,男工相對過剩。使得紡織企業用工需求大大超出了市場供給。
專家解決之道
如何解決紡織企業用工短缺問題?專家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
最根本的在于企業要從科技入手,瞄準和引進世界一流的技術裝備和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鼓勵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大力推行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模式,改造提升關鍵設備、核心工藝和主導產品,加快產品高新化、產業多元化進程,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
企業要改善用工條件,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別是要提高職工工資待遇。對于“臟、苦、累”等特殊崗位,企業要實施人性化管理,提高崗位津貼標準,加強與職工之間的情感交流,豐富職工業余生活,增強員工的信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