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從集散型走向服務型
- 梳理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發展過程呈現出明顯的三道“分水嶺”,即“地攤式”、“大棚式”、“商城式”。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的,改革開放的浪潮喚醒沉睡中的市場,“地攤式”表現為買主向賣主主動靠攏,一塊布、幾件商品組成一個小攤。約90年代前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基本踏過“地攤式”的初級模式,開始更新換代步入“大棚”經營的時代,有了可以遮風擋雨的一片“天”,不必經受風吹雨打,買賣依舊進行,同時商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到了9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激活了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大型商城拔地而起,商家則是應著“招商”呼喚,大踏步進入“商城式”經營模式,專業批發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從“產地型”到“集散型”
從中國紡織服裝市場的形成發展來看,“產地型”和“集散型”是其兩種基本的類別。產地型批發市場的形成是某個地區在某個歷史時期,利用其紡織服裝生產、加工的資源優勢,生產的服裝種類多、款式更新快、價格低廉,靠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順應市場需求,逐漸發展起來。集散型的批發市場是借助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方面的條件,匯集大量的紡織服裝商品,對本地及周邊地區吞吐輻射,形成循環狀態。
專業市場為眾多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平臺,或者說一個服務平臺。專業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正在變成一個展示企業形象、品牌、服務等的信息中心,企業利用市場樹立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度和美譽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薇表示:“自2005年11月底起,流通領域已經全面開放。過去,專業市場在承擔批發功能這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國家沒有大型的批發組織,2006年后乃至以后更長的一段時間,會有大量國際上的批發形式進入中國,這會對傳統的專業市場產生沖擊。所以專業市場未來的功能升級、組織形式的變化和交易方式的創新,必須提到日程上來。”對于未來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模式,有關業內人士也表示,現下國外很多地方都逐步用專業性的展會或電子商務來替代長期性的專業市場,但是由于中國人口總量眾多,區域人口密度大,同時信息產業整體并不發達,硬件配套設施也不盡完善,所以目前還是保留著在傳統的固定場所長期交易的習慣,而從長遠來看,這類場所將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
服務型市場成為發展趨勢
不久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國內的300多家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作了一個調研。從調研結果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產業結構應引起行業內外,特別是專業市場投資商更多的關注。
從類型上看,從最早的市場形態“集貿型市場”到“商廈型市場”,再到最近兩三年逐漸發展起的一批“新型專業市場”。
新型市場的最大特點,是市場服務體系比較完善,特別是在服裝這一塊,能夠向品牌服務經營的業主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協會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紡織服裝市場在行業內是按整體來分一、二、三級的。依托產業資源、依托中心城市、直接和生產廠家進行聯系的,這些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是以交通樞紐為基礎的市場,它們是進行批貨、再向下一級延伸;第三級市場是面向終端的一些市場。目前的國內紡織服裝產業有一個梯度轉移的趨勢,從沿海發達地區向勞動力比較豐富、生產力比較富裕的地區轉移。
調查發現,目前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發展趨勢,更多的指向是品牌服務。從產業鏈上講,綜合性市場大多希望能夠盡量覆蓋整個產業鏈,包括原料市場、面料市場、服裝加工市場等。從市場的規模上講是越來越大,老市場在擴建,新市場建設也是一個比一個大。硬件條件和大型百貨商場也是不相上下,有的條件甚至超過大型百貨商場。同時,新市場發展趨勢是更加注重整個市場的軟件建設,不僅是金融服務、商務上的服務,還包括法律服務、物流服務、信息服務,這些品牌服務是新型市場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