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林波: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品牌培育需要系統化操作
- 在日前召開的2006年紡織業中部崛起發展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所長助理、博士生導師荊林波指出,中國雖然是紡織服裝制造大國,但卻是品牌小國,品牌嚴重缺失,已成為制約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軟肋。紡織服裝業的品牌培育需要系統化操作。
據介紹,2004年我國服裝出口額達130億美元,但50%以上出口以來料加工為主,30%由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紙樣進行復樣加工,自主服裝品牌出口僅占10%左右。
來自北京市商務局的有關調查顯示,2005年北京市自主品牌紡織服裝企業出口的市場份額,僅占該市紡織服裝出口額的0.3%。這些被調查的企業中,只有20%有自主品牌。而那些沒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只有25%有創立自主品牌的計劃,另外75%的企業尚無創立自主品牌的計劃。自主創新能力弱、難以承受品牌培育的高成本是企業創立自主品牌的主要阻滯原因之一。同時,“扒版”現象也嚴重影響了企業培育品牌的熱情。
根據這種現象,荊林波認為,紡織服裝業的品牌培育需要多方入手。比如福建省石獅市政府提出的“六名工程”,即通過加大實施名企、名牌、名店、名家、名師、名模等戰略,使石獅服裝實現從生產基地向品牌之都的升級。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僅泉州服裝業就已拿到了8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從2005年開始,閩派服裝產業開始由內向外創造品牌,特別是一些本土服裝設計師的出現,使閩派服裝品牌的內涵已真正形成。目前,閩派服裝新一輪品牌升級創新也取得了累累碩果,并涌現出了像七匹狼(15.1,0.00,0.00%)、富貴鳥、金犀寶、野豹、柒牌、勁霸、哈德利等一批享譽市場的知名服裝品牌。中國休閑服裝名城、中國運動休閑服裝名鎮、中國西褲名鎮、中國童裝名鎮等稱號也落戶福建。
荊林波告訴記者,紡織服裝行業的品牌培育還要走自主創新之路。以安徽為例,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安徽服裝產業發展受到限制,服裝市場競爭力削弱。為加快服裝自主品牌建設,2005年安徽省成立了服裝商會,先后編寫完成了《安徽服裝產業發展藍皮書》,參與合肥、黃山等地服裝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等。針對服裝品牌滑坡現狀,服裝商會對有發展潛力的品牌給予大力扶持,積極推動本土品牌發展,現已形成多個自主品牌服裝,像帥氣、依立騰等,他們已走出安徽,邁向全國,安徽服裝產業也因此呈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同時,紡織服裝行業的品牌培育還需要標準化戰略助威。近幾年來,無錫市在大力創品牌的同時,還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推進技術標準戰略。無錫紡織企業大多經歷了“仿造——制造——創造”的發展過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層層逼近,一些研發力量強的紡織企業紛紛開始參與國家標準的制訂,占領市場競爭制高點。目前,無錫市紡織工業協會正發揮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在制訂國內外標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先后承擔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向全國下達的17項紡織行業加工貿易單耗標準中的《羊毛制針織毛衫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羊毛與化纖混紡針織毛褲加工貿易單耗標準》、《機制床單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等3項標準的制訂,加快了無錫紡織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