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滯后變前瞻難在何處?
目前,行業現行和建設中的標準大多是老式或傳統機型的應用標準,而對于某些新機型卻尚未制定標準。于是很多人開始呼吁,要變滯后性的標準化建設為前瞻性,但另一些人卻紛紛搖頭嘆氣,他們并非對此意見持反對態度,而是對于這種轉變的可操作性報以懷疑態度。
行業發展之初,我們大多是把國外的經典機型拿來模仿制造,后來逐漸演變成為跟隨式的研發制造。行業科技發展的特點一直都是“跟隨式”的,這就是我們無法逾越自己、超越他人的瓶頸所在。悲觀一點說,行業的發展模式還傾向于跟隨式,我們所呼吁和倡導的自主研發、獨立創新還未普及開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制定標準時,很難做到在產品問世前就有一套標準,畢竟核心的技術大多都掌握在別人手里,我們多數情況下只是仿造,而不是真正意義的制造。惟有把產品的自主研發工作做得深入扎實后,才能同時制定出相應的一套標準,這才是真正的前瞻性標準。因此,只有變“跟隨”為“前瞻”,才能不至于總鉆“死胡同”;只有變成指引性的研發,才能帶動產品更新換代的頻率。
現在提倡獨立自主創新制造,但“自主創新”四個字談何容易?我們的企業在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上還良莠不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工藝、整機的核心技術都相當缺乏,而且競爭環境也不規范,甚至可以用混亂來形容某些“螺絲刀工廠”和“家庭工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不具備很強的研發能力,即使具備,在市場上預測到某種機型暢銷的時候,大多數“眼光短淺”的企業也很難埋下頭去致力于新機型的自主研發。要知道研發過程有時候是漫長而煩瑣的,而且這筆經費花出去后能否收回也是個未知數。于是,許多企業紛紛開始了所謂的跟隨式研發,因為這樣投資少、風險小,而且回報快。
走別人已經踏出的路遠比自己去披荊斬棘開拓新道路輕松得多,這個淺顯的道理每個入都明白,但我們更應該明白的道理是不做第一個去嘗試的人,則永遠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永遠只能吃別人剩下的殘羹冷炙。
針對這樣的觀點,我們到底該選擇哪種模式呢?應該說,我們最終的出路還是要堅持自主創新。所以,前瞻性標準還是有“先見之明”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勢必要有一些過渡性標準來緩解從滯后到前瞻的“緊急剎車”所帶來的“劇痛”,否則過于急功近利的設置前瞻性標準只會帶來弊大于利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