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應對配額問題的自救之路
2005年1月1日。這是加入WTO之后中國人最期待的日子。這一天,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宣布取消。作為中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業,紡織業是中國億萬勞動力的生存所系。
在經歷了一個暖洋洋的春天之后,5月13日,來自美國的一盆冷水讓中國紡織業打了一個大大的寒戰。這一天,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三類紡織品采取特別限制措施。隨后更廣泛的品種限制和來自歐盟的限制接踵而至。中國不得不采取提高關稅應對來自美國和歐盟的壓力,爭取談判籌碼。中國紡織品的命運由此變得詭異。
一切源于中美WTO談判時約定的“特保條款”,在南京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韓勇看來,這條款無異于一個陷阱:在進口國認為出口國對該國的某種出口商品數量激增,并且對進口國本身的相關行業和市場產生擾亂的前提下,進口國有權對出口國的該種商品進行數量限制。
配額引發的焦慮
2003年,桂明軍有過一批貨出口到歐盟,臨近出貨時,他發現當時配額的價格太高了:一打襪子成本是2美元,賣到歐盟約為3.5美元/打,而每打襪子的配額價已經被炒到了3美元。最后他放棄了那批訂單,支付給外方一筆違約金,將這批襪子轉為內銷。
在經過短暫的取消之后,配額的招標分配讓他重新陷入了焦慮:“配額在政府那里變成有價資源,增大貿易操作成本,而且明文規定可以調劑、轉讓,這樣又可以炒配額了。”他又拿襪子舉例:現在每打需要配額成本5元/打,一打襪子的價格也就20元/打,占總量的25%,我每年用襪子配額50萬打,光襪子的配額就要多消耗2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