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獅造”服裝再掀“文化磁力”
年末歲首,石獅搶先投入重金造勢,躋身CCTV參與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發布,力圖在明年開春展現“獅造”服裝的“文化磁力”,力求在2007的中國大地,掀起一場石獅休閑服裝的追捧熱潮。
由“做品牌”到“做文化”
現在做服裝,其實是做文化!服裝就像“魅力之星”,有一大幫“粉絲”后,就會生著法跟著你轉。昨天,擔當2007 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石獅服裝發布的首席設計師楊紫明拋出這一見解。這一見解,表達了服裝業在營銷上的新理念,也道出了全球化的服裝市場變化了的競爭新態勢。
幾天前,石獅某服裝公司在黃金海岸舉行“海洋風潮”文化活動,請來全國各地的新老經銷商,以全新的文化氛圍將這些終端銷售商凝聚得更緊。據記者了解,目前,以“文化牌”來聚攏經銷商和消費者的服裝公司已不再是個別幾家。越來越推崇“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產品,已聚合了越來越多的新老消費者。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石獅服裝界展開了轟轟烈烈“造牌”運動,商標和品牌已達到相當數量。然而,不少企業僅僅將申報一塊“馳名”或“著名”當作一種“形式上的追求”。中國服裝界的高層人士及有識之士,在新世紀之初就給石獅業界“支招”:增加品牌和服裝的文化內涵。得其要領后,石獅服裝界再掀“影視明星”推介品牌的風潮,因未領略“內涵”的真正要義,因而也僅僅觸及了“文化”的皮毛。
“文化內涵”就是“個性魅力”
近日從華飛制衣傳出一件可喜之事,過去一直在該公司貼牌加工服裝的歐美客商,今年主動提出要他們“全壘打”品牌服裝。為什么?原來歐美客商幾次來石獅考察之后,越來越覺得華飛自創品牌服裝在款式和線面組合上更有“新玩意兒”。業內人士指出:這就是文化內涵的魅力。
文化內涵體現在服裝上,實際上就是服裝的個性。如果幾十家、幾百家企業所產的服裝全都“千人一面”,即便是貼上再馳名的商標,也最終難受消費者的青睞。紡織服裝傳媒界的權威人士魏林認為:實際上,閩派休閑男裝欠缺的就是不同企業服裝、不同品牌服裝的個性。而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須盡快從模仿中走出來,走向原創和自創,并在服裝創作中彰顯不同的個性魅力。從服裝生產的要素看,石獅有從織造到漂染后整理的服裝面料研發生產優勢,也有從服飾輔料到五金配件的開發生產基地為支撐,石獅追求服裝的個性魅力,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