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服裝產業堅持走“名牌戰略”
- 作為中部地區服裝大省,河北近年來發展勢頭一直不錯,全省服裝企業已發展到4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80萬人,去年出口金額超過20億美元,已經形成容城服裝、辛集皮衣、寧晉牛仔、安新羽絨、清河羊絨和卓達服裝產業園這六大區域性服裝產業集群。80%以上的企業從原來單一的外貿出口發展為多渠道、多口岸經營。根據中國服裝協會2006年上半年的行業運行概述表明,河北省今年上半年在中部地區服裝產量排在江西之后位居第二,去年同比增長30%,穩步增長勢頭不減。
即便如此,位居中國服裝產量前10名的河北,其年產值卻與同樣排在前十位的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相差懸殊。與此同時,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河北省只有“雪馳”羽絨服、“鳴鹿”襯衣、“大羽”羽絨服寥寥幾個中國名牌,而河北省名牌也只有“比琦”襯衫、“伴縱”牛仔服等10多個品牌而已。
那么,河北服裝在下一個5年,應該從哪方面人手實現持續發展呢?
河北省服裝產業“十一五”計劃把“名牌戰略”作為實現跨越的途徑,顯示出創自己的名牌的決心。但記者看來,創名牌并不是河北省提升服裝產業的惟一途徑,“一夜成名”時代已經過去了,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兩條腿走路。
收緊拳頭主打“招商引資”
近兩年,河北省也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究竟如何使河北服裝實現質的飛躍?河北省服裝協會會長劉連紅認為:“沿海地區服裝產業梯度轉移是大勢所趨,就河北省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看,要想發展自己的名牌服裝首先還是要夯實基礎,‘提高加工能力,招商引資,承接梯度轉移并借此向沿海服裝產業發達地區學習,這樣才能提高河北服裝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如何承接梯度轉移,劉連紅首先考慮到當地服裝產業的自身特點。河北服裝企業大部分散布在縣、鄉、村,點多、面廣、經營分散。受過去長期計劃經濟和小生產經營方式影響,全行業普遍粗放性經營。相當一部分規模小、技術開發能力弱的服裝企業,難以形成加工資源的整合優勢,資金匱乏,競爭力薄弱,難以自營品牌。近兩年來,針對服裝產業發展“散”的問題,河北省開始加大力度發展產業集群。希望通過整合服裝資源,“收緊拳頭”,真正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目前河北省已經形成了六大區域性產業集群,為外省服裝企業落戶河北提供了條件。作為河北省新建的卓達產業園,位于石家莊車程40分鐘的經濟開發區內,2002年投入使用后目前一期入駐率高達95%左右。并且企業基本都屬于中小型企業。二期建成后將形成百萬平方米的大型產業集群地。園內配有物流中心、通訊營業廳、倉儲中心、職工宿舍樓等多種配套設施,并且入駐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量身訂做廠房,這在國內的服裝產業園中是并不多見的。“產業園的一期整體規劃是根據河北省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來定義的,希望通過產業園這個整體把小而散服裝企業聚攏起來,發揮整體規模優勢,帶動河北服裝整體發展。二期會更多關注外省服裝企業。”該項目招商部經理張建亞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