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與兩月:服裝業遲鈍盡顯
- 業界共識:盡快突破產品設計瓶頸
從面料生產開始,西班牙著名服裝品牌“颯拉”(ZARA)從本土出發飛越重洋,只需15天就可以到達中國消費者手上。山東企業呢?要在國內上市,卻至少需要兩個月。今天,我省一些服裝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市場反應遲鈍已成為制約山東服裝產業發展的瓶頸。
服裝紡織是我省確定的七大產業鏈之一。近年來,我省企業重點發展西服、襯衫、牛仔服、時裝、職業裝等,整個產業呈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由貼牌加工向品牌經營、由外銷為主向內外銷并舉、由低利潤向高附加值的轉變。目前,全省有規模以上服裝紡織企業4200多家,新郎、紅領、如意等一批企業逐步成長壯大,其中新郎希努爾集團在國內已經開設了900多家專賣店。
“在市場面前,現在我們的企業還是慢半拍。”在近日召開的全省重點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如意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服裝產業是涉及到時尚和潮流的產業。對山東企業來說,由于“沒有形成區域間聯動發展的橫向產業鏈,試產階段較長,上市速度太慢,直接制約著整個服裝產業水平的提升。”新郎希努爾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張祚巖這樣說。
據介紹,慢半拍的原因,除了產業鏈條不連貫之外,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服裝企業的重點還停留在“制造+銷售”上,對市場反應遲鈍,缺乏有競爭力的設計。據了解,為了緊跟潮流,“颯拉”成立了近400人的設計師隊伍,且每一名設計師至少直接面對一名市場調查人員,他們每年大約設計12000種時裝,而我省很多服裝企業的設計人員僅在10名左右,設計的時裝也寥寥無幾。
當前,國內服裝紡織產能迅速擴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強服裝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必須要切實解決慢半拍問題。對服裝企業來說,應進一步強化市場敏感度,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大力強化產品設計這一軟肋,以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目前,我省很多服裝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據了解,2007年,新郎希努爾集團將拿出2000萬元用于新產品的設計研發,力爭開發各類服飾產品1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