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毛衣利益鏈
- 新聞追蹤
連續兩日對東莞大朗鎮鎮中心兩條街狂賣洋垃圾毛衣,數量超過百萬件的事情進行了追蹤報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據知情人士透露,雖然國家明令禁止洋垃圾在國內銷售,但洋垃圾毛衣市場還是“購銷兩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巨額利潤,販賣洋垃圾毛衣有著一個完整的利益鏈。
源頭——
走私進來的“洋垃圾”
昨天上午,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報料,講述了洋垃圾毛衣的來龍去脈。
據介紹,由于國家相關法律嚴格控制洋垃圾毛衣向中國轉移,所以這些毛衣基本都是通過走私進入中國市場的。走私者以極低的價錢從國外賣家手里獲得垃圾毛衣,一般情況下是以噸計算價錢的。
而以低價提供垃圾毛衣的國外公司看似無利可圖,實際上利潤驚人。因為許多國家都強制企業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而這將花掉大筆的經費,所以各企業會給垃圾處理公司提供可觀的垃圾回收費。
這樣一來,向中國提供洋垃圾的公司一方面拿到了補貼,另一方面也從中國進貨商手中拿到一筆費用,同時還省掉了垃圾處理必需的費用。
批發商——
打著清倉的招牌批發
當洋垃圾毛衣走私進入中國市場后,走私者將貨物提供給了一級批發商,一級批發商再將這批貨物轉手給開有固定檔口的二級批發商。這樣的檔口是消費者可以在某些批發市場上直接看到的。
二級批發商在自己的檔口雇上幾個工人,經過簡單的去毛,熨燙或者換貼標簽程序,洋垃圾變身為了所謂的“清倉貨”、“跳樓價”、“進口貨”。因為身份的改變,洋垃圾毛衣此時的價格已經不再是按噸、按斤計價,而是按一件毛衣多少錢計算了,批發的價位一般是在每件0.8元~1.8元之間,這時的價格可以是走私者最初進貨價的十倍甚至數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