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業 在沉寂中醒來
天天
重塑上海制造業基地已成騎虎之勢。但上海自身資源缺乏,經營成本相比其他城市更顯昂貴,所以像傳統制造業那樣拼資源、拼價格絕非上海所長。上海不得不將技術領先作為打造先進制。
造業的關鍵
上海是中國的工業重鎮,上海制造的產品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風靡全國、供不應求。上海牌手表、金星牌電視機、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回力牌球鞋……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曾代表了幾代上海制造業的輝煌。
但今天,這些產品已經離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遠。有的已淡忘在歲月的長河里,有的則難續昔日的榮耀。
上海制造業的出路在哪里?在過去的兩年中,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
夢里依稀“上海牌”
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膠鞋六廠。1935年,“回力”商標便已注冊,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變幻,“回力”一度成為中國運動鞋類的第一品牌。但現在,許多商場都難以看到它的身影。
上海市市長韓正曾擔任過這家70年老廠的黨委書記。對于上海傳統品牌的沒落,他有著深刻的體會。
在接受CCTV-2《經濟半小時》的采訪時,他曾感慨道:“這雙鞋我們在上中學時候也穿過。那個時候如果一個中學生能有一雙這樣的鞋,就感覺很高興了。但這個品牌慢慢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品牌是什么?品牌后面是技術,是知識產權。你這個品牌要站得住腳,就必須不斷提高你的知識含量。但在這方面,我們仍很缺乏。”
據調查,十年前上海的152個名牌產品,目前已有三分之一徹底消失。而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大多在市場中苦苦掙扎,艱難維持。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發展戰略。所謂的“三二一”,即最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把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像很多國際大都市那樣提高到70%以上。但在十多年的實踐之后,上海發覺自己走了很長一段的彎路。
根據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金融業2003年對上海市GDP的直接貢獻率為10.1%。與GDP出現連續第12個年頭兩位數增長的高歌猛進相比,上海金融保險業的增長卻顯得明顯地滯后。其實,2003年并非是金融業對上海GDP直接貢獻率的第一次下降。2004年以來,上海的人壽保險更是出現了負增長。
上海開始決定將產業重心重新向第二產業回歸。過去“三二一”產業發展的排序已轉變為目前的“二三產業共同推進”發展戰略。
這一產業重心調整的原因,濃縮了上海十幾年來產業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