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染料企業重組已趨平穩 確定了中國的地位
世界染料發展歷史上比較重大的染料企業改組有兩次,一次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西歐染料公司把美國的染料企業從染料舞臺上趕下臺,從而占領了美國的染料市場;另一次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了染料歷史上規模最大和范圍最廣的一次改革,西歐染料生產公司由六家變成三家,使染料生產更集中,更專業化。
2004年5月28日,DyStar公司與美國Platinum Equity公司(一家專業從事企業并購、提供決策服務和解決方案的公司)簽訂了出售收購協議書,根據該協議書美國Plminum Equity公司隨后收購并擁有了DyStar公司全部股份。據了解,DyStar公司的股權更改后對其經營活動基本上沒有造成影響,紡織染料仍是DyStar公司的業務重點,不過新公司不停頓地調整產業結構,關閉了原BASF公司的Ludwigshafen還原染料生產裝置、原Bayer公司的LeverKusen紡織染料生產裝置和原Hoechst公司的Fechenheim硫化染料裝置,把發展重點向亞洲(中國、印尼)和東歐轉移,例如2005年3月開始在我國南京建設在華最大的染料生產基地,預計第一條染料生產線在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產。
DyStar公司的這一舉措對歐洲其他染料公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們正在研究新的對策以適應全球染料工業未來發展的需要,例如Ciba精化公司進一步調整內部結構和實施產權剝離,以確保與紡織有關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Clarant公司也一直在盡力削減開支,降低產品成本。
另外,日本染料生產組織也發生了變化,他們采取了多種方式強化生產供給體制、染料營銷體系和新產品開發體系。與此同時,西歐和日本的染料企業把染料事業進一步向全球化發展,他們都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建立了染料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這種新染料企業已超過200家。正是由于這種發展和染料制造技術的轉移,大大地推動和促進了亞洲國家染料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我國和印度增長最快,可以說進一步確立了亞洲國家特別是我國成為世界染料生產和供應中心的地位。